●凡例
一、霸国有史,晋唐以来,述作纷纷,载籍极博。宋有天下几三百年,西夏、辽、金并雄西北,而辽、金有史,夏鲜专书。缘其地连沙碛,人半羌夷。元昊自造蕃书以纪国事,国亡之后,文义莫辨,遂至掌故失传,宋、辽、金三史有附传而弗详。广成谬辑是编,虽无当于参稽,或亦可以备残缺焉。
一、梁萧氏方等《三十国春秋》、魏崔氏鸿《十六国春秋》、宋刘氏恕《十国纪年》等书,皆分纪列传,体拟正史。西夏事散见诸史者,不过朝贡、攻伐数大端,即历朝《一统志》、陕甘新旧《通志》、绥灵宁夏各州卫志,自拓跋启疆,职方失考,终夏之世,绝少人文。搜罗不易,纪传为难。惟于立国之始终,传祚之世数,以及夫朝政之理乱,主德之昏明,皆约而可稽,爰为件系条分,纲举目附,名之曰“书事”。
一、继迁立国,元昊称尊,开国承家,几与有宋相终始。而西夏之称,亦始于宋,则书西夏当以宋为断。然溯契丹者大基习宇,志女真者盛始胡来。夏自思恭秉节,夏绥绵延五代,爵晋西平,拟之当时荆南、吴越诸国,无多让也。首卷追述中和,盖亦讨本寻源之意。
一、朱子作《纲目》,凡正统未一天下,概不大书年号。明屠氏乔孙、项氏琳所订《十六国春秋》,悉将晋、宋正统系年,盖尊中国大一统,理固然也。李氏系出羌戎,称臣唐宋,故自始迄终,悉以中国冠元。至元昊僭号,始书改元某年,备列年数于后。
一、《纲目》正统系年之下,分注僭国某年,所以别正伪、纪兴亡也。西夏自继迁请婚辽国,乾顺受地金源,玉帛、干戈,纷纭错杂,若不节注二国纪年,事难稽考。然俟互有关涉,方行附入,既便查核,亦免支离。
一、元托克托纂修三史,惟《金史》列传年月稍详,余则叙事混朦,诠次颇难。是编分年析月悉遵三史帝纪、夏国附传,或遵王氏《东都事略》、李氏焘《通鉴长编》及薛氏应《宋元通鉴》、商氏辂《宋元续纲目》、王氏宗沐、徐氏乾学、毕氏沅《通鉴后编》、《续通鉴》诸书,其余稗官纪载,时日不同,亦必前后不相矛盾方始甄录。
一、以宋、辽、金书借叙夏事,最易喧宾夺主。篇中纲主西夏,目则参引诸史,间有删节,乃以严主客之辨,非敢蹈割裂之愆。
一、古史体例,一代之主必著论赞。西夏统系,绝续者三:自思恭至彝昌而一绝,自仁福至继捧而再绝,因其尚未成君,仅附总论。若继迁建都西平,传德明而封夏王,至元昊而称国主,自可即其行事,述其生平,偶附小论。余皆仿此。
一、史以传言,亦以传疑。是编于宋、辽、金事稍涉西夏靡不收罗。然有时地不详及原委莫竟者,则于分条之后,或按时、或因事另立附例,概不混书,以示疑也。
一、史各有志,如天文、地理、职官、选举、礼乐、兵刑,别类分门,务取该备。而霸史则杂见纪传中,以彰一朝治乱。西夏典策云亡,其文志不少概见,因就管窥所及,略志数条,姑存梗概,简漏之讥,知所不免。
一、王氏《西夏事略》、刘氏温润《西夏须知》、孙氏巽《夏国枢要》及《夏台事迹》诸书,言人人殊,较之正史,不无舛错。至于前贤章奏、郡国图经以及家乘、志铭、丛谈、野说见有不同,词多相戾,窃附己意订正之。然必详溯根原,藉征确据,非敢凭空臆断焉。
一、史文浩博,鉴体谨严,编辑诸家无不去复删繁,期于简核。夏事如争城、争地文略相同,贺节、贺正辞多不载,然亦正书附列,采缀靡遗,非故贪多务得,漫失剪裁,良因补罅订亡,无敢疏略。
一、古来撰述,班固衍司马氏之文,延寿节南、北史之要,已足自名一家。其有专事网罗,不资蓝本,则亦文献具在,任吾取携。西夏去今,岁余五百,旧籍流传,率皆零茧棼丝,不入机杼,焉成经纬。书中所录,根寻散佚,参合异同,虽然菅蒯并收,窃幸条流粗贯。后有作者,请以为盘盂之助。
一、宋元诸儒喜于论史,虽不能于圣贤作述深心吻合无间,然其讲明切究亦能抉奥探微。是编文冗事杂,未免显晦相参,窃于是非邪正之致,兴亡得失之由,间缀数言,以免牾。倘博雅纠其缪而赐正之,则幸甚。
一、龙门作《史记》,班氏谓一人之精,文重思烦,其书多不齐一。矧广成拘墟谫陋,愧乏三长。赖诸同志参考互订,数载于兹,今幸观厥成,谨登诸君姓氏,以见他山之助,俾益良多。
●卷一
唐僖宗中和元年春三月,宥州刺史拓跋思恭起兵讨贼。
拓跋思恭本党项羌,始祖赤辞,初臣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待之厚,与结婚姻。太宗时,诸羌归顺,拓跋氏不至。贞观八年,行军大总管李靖奉诏击吐谷浑,赤辞屯狼道峡抗王师。廓州刺史久且洛生遣使谕以祸福,辞曰:“浑主以腹心待我,不知其他,若速去,无污吾刀。”洛生怒,引轻骑破之肃远山,斩首数百级,掳杂畜六千。太宗因其败,令岷州都督李道彦招之。赤辞从子思头潜纳款,其下拓跋细豆亦以所部请降。赤辞知宗族携沮,稍欲自归。岷州大都督刘师立复诱之,乃与思头俱内属。分其地为懿、嵯、麟、可三十二州,以松州为都督府,擢赤辞西戎州都督,赐姓李,遂职贡不绝。开元中,吐蕃浸盛,拓跋畏逼,请内徙。元宗诏庆州置静边等州处之,以赤辞孙守寂为右监门都督,封西平公。天宝之乱,守寂有战功,擢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广德二年,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叛,诱党项、浑、奴刺入寇。朔方节度郭子仪以党项、吐谷浑部落散处盐、庆诸州,恐其滋乱,表徙静边州及夏州、乐容等六府党项于银州之北、夏州之东。复徙宁朔州吐谷浑驻夏西,以离沮之。于是召大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刺史入朝,代宗厚赉之,使还绥其部。自后乞梅居庆州,号东山部;朝光居银夏,号平夏部。贞元中,有夏州刺史拓跋乾晖、银州刺史拓跋乾曜、拓跋澄等,俱官其地。思恭,乾晖裔孙也。据有宥州,称刺史。时冤句盗黄巢,由潼关陷长安。僖宗幸蜀,关中大乱。思恭纠合夷夏兵数万,约渭北延节度李孝昌会于州,誓牲讨贼,克日入援。
按:礼莫重于君臣,事莫大于征讨。有唐中叶,太阿废锐,藩镇连兵。庞勋、裘甫之徒,乘机肆乱,殚财动众,祸难始平。迨乾符以后,贼陷两京,宰衡称疾,乘舆播迁。一时行间,将帅非畏贼托风涛之阻,即纵寇留富贵之资。虽有义成入援,凤翔传檄而有倡寡和,寇患益深。思恭,党项小羌,位卑力弱,独能会合邻道,举义勤王,较之代北朱耶、云州赫连,奉诏兴师者不加一等乎?书“起兵”,著其能为西州之倡。书“讨贼”,嘉其克尽人臣之谊也。
夏四月,权知夏、绥、银节度事。
长安陷,夏绥银节度诸葛爽屯军栎阳,巢将朱温诱之,爽降贼。僖宗遂以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留后。胡三省曰:“此拓跋氏强盛,遂为跨据西夏张本。
进兵武功。
思恭兵进武功,与凤翔郑畋、义存王处存、泾原程宗楚、河中王重荣四节度盟,图复长安。
战于王桥,不利。
诸军进薄长安,黄巢东走,市民争出迎。程宗楚恐诸将分功,独夜入城肆掠。贼讠知官军不整,且诸镇不相继,引兵还袭之,宗楚死。巢复入长安。诘旦思恭与李孝昌来援,与贼遇于王桥,战不利,死伤甚众。
秋七月,进军东渭桥。
思恭闻忠武节度周岌、昭义节度高浔连复邓、华诸州,复与李孝昌引军进屯东渭桥,守水北垒以逼长安。贼遣伪中书令尚让、东面行营都虞侯朱温帅二万骑拒之。
按:上书“不利”,兹书“进军”,嘉思恭志在灭贼,不因败而稍挫也。
八月,授夏绥银节度使。九月,与贼将尚让、朱温战,弟思忠死之。
朱温、尚让率众涉渭,思恭遣弟思忠迎击,战于东渭桥。桥表有铁鹤,思忠射之没羽,贼骇走。思忠逐北深入,殁于阵。僖宗赠宥州刺史,立祠渭阳。
按:书“死之”,予节也。思忠为继迁远租,史不具官,谅非显秩。然当贼势鸱张,千里勤王,一死报国,非忠勇性成者不能。宜其庙食一方,祚传二百余年之久也。
冬十一月,战于富平不胜,奔夏州。
诸镇勤王,皆以师老迁延勿进。贼将知右军事孟楷袭思恭军于富平,思恭力不支,领残众奔归本道。
按:《春秋》私逃书“奔”。奔者,匹夫之行。思恭兵败,不奉王命,擅回本道,书以贬之。
十二月,夏州赐号定难军。
思恭既回夏州,缮甲训兵,表请讨贼。僖宗嘉之,赐其军号定难,促兵入卫。
中和二年春正月,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授京城南面都统,夏四月进军屯渭桥。
宰相王铎见诸道无心讨贼,发愤请行。僖宗命铎兼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都统,令夏、绥、、延诸军会之,授思恭京城南面收复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思恭复出兵屯渭桥,受铎节制。
按:上书不名,此复名,重岁首也。后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