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海啸
(《大国海盗——浪尖上的中华先锋队》序言)
戴旭
关于海,当代中国人中,我似乎是说得最多的一个,已经“说”累了。但没想到,“读”关于海的文章,也让我感到无法释怀的沉重。看到雪珥先生发来的《大国海盗:浪尖上的先锋队》,忍不住一声长叹!
我是军人,雪珥先生是商人;我在大陆,他在海外。不同职业,不同视角,但对于海,雪珥先生竟和我有着同样刻骨铭心的观感:中华民族不懂海。它游戏海、轻蔑海、疏远海、畏惧海,最终遭受海的吞噬与卷击;而同一时期,西方却亲近海、征服海,最终大海给他们奉献了整个世界。
因为与海隔绝,与世隔绝,中国错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整整一个阶段,一个从近代到现代的阶段,直到今天,中国的整体战略目标还是“现代化”。中国由此付出的进化代价磬竹难书--时至今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都有一块屈辱近代史的伤疤,我8岁的女儿春游圆明园,看到柳绿花红之下的残垣断壁,竟然也“思绪万千”!那是中国人的“哭墙”。
没有海洋就没有未来--当中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晚了:不仅属于公海的部分已全部被别人占有和控制,天经地义属于中国自己的海域,也被街坊四邻掠夺得面目全非。当代中国最多的外交烦恼,几乎全部与海有关。这是一种报应,是我们在为历史上的短见,继续支付着的现实代价。
大约是出于和我一样的焦虑和不甘,在繁忙的商务之外,在幽远的海天之间,雪珥先生向他的同胞捧献出了《大国海盗:浪尖上的先锋队》。
我的理解,这是一本说海的书,海盗只不过是雪珥先生旁敲侧击的噱头。和其他钩沉历史的著作一样,雪珥先生一如既往,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在第一章的第一段,当他素描般地写完朱棣斩杀郑和献上的华人海盗之后,笔锋轻轻一转:“在一片弹冠相庆之中,包括在后世的普遍称颂声中,大多数人都不曾注意到:刽子手的鬼头刀,不仅斩下了陈祖义的脑袋,而且也斩断了海洋中华的命根。”
说到海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中国辉煌的古代史是从海上突然结束,近代史又从海上一页页展开的--那是中华民族从未有过的漫长血泪史,它一直延伸到今天,并将继续向未来展去。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当郑和从海上空空归来,世界第一的海上雄师疲惫地蜷缩在陆地上的时候,西方下海了;当我们被西方由海到陆一步步挤压在本土,像老鼠一样找食、挖煤的时候,他们又从海上起飞了。
中国落后西方,当年是从陆地到海上的一步;今天则是从陆地到海洋到天空的两步。
海之上,国有殇。2005年,有感于全球华人都在纪念和歌颂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写下这样的感慨。在郑和梦游一般虚幻的光荣之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史简直不忍卒读。
由于远离海洋蜗居黄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国人的文化和思维,无一不带着黄黄的土色。仅以军事论,中国漫长的战史几乎就是一部彻底的陆战史,只有现代一星半点的空战点缀。海战的篇章单调而悲怆,除郑成功的“成功”之外,仅有的一次对外敌的大海战,竟以全部海军覆灭载入史册。这一次失败也直接导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崩溃。
但是,五十年后民国海军自沉长江,又第二次全军覆没。这样的军事遗产,让今天中国军队无法拥有现代化的基因,也是十三亿人数十年来魂牵梦萦呼唤航空母舰的前世情由。
自1840年至今,中国军队从来没有与列强军队进行过装备对等的战争,总是处在“以劣胜优”的状态。接力赛进行到今天,欧美已经在筹备太空战网络战,我们还在学习陆海空联合作战,理念上落后了60年;欧美是飞行化的军队,我们是爬行化的军队,空间上的差距更无法计算。他们军衣的主基调是蓝色的,我们军衣的主基调是黄色的;这种情况和鸦片战争时期中西军队形态的对比大同小异。只是因为有着核武器的威慑,双方军队未有全面对撞,常备军的本质性差别才无法形象地体现出来。但如果打开世界地图,仍然会一目了然:中国军队以大陆划分的七大战区都是在陆地上;美国以全球划分的六大战区,囊括了世界所有的陆地和海洋。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经济是政治的核心。由军事的视角,稍微踮一下脚跟便可窥出当今中国在政治、经济形态上与西方本质的差别。我相信,往来于中国与澳洲的雪珥先生,在从澳大利亚回国的途中一定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今天中国与世界在外观上“天壤之别”:飞在天上的客机不是欧洲的空客就是美国波音;而在中国大陆,到处却是忙碌的工地。欧美仍在翱翔,中国还在刨地。
建国初期的大跃进也好,改革开放年代的房地产也好,本质上都是中国试图在自己的那一小片黄土里(去除藏疆等很不适合大规模居住的部分,中国的有效国土面积其实特别小)试图寻找“现代化的奇迹”。
对海的态度,决定了中国和西方的兴衰;而对海的态度,主要又具体地体现在对于航海人和海外人的态度上:西班牙对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麦哲伦(其实也是个海盗)举国敬仰;英国授予海盗枭雄海军德雷克以“上将”军衔,让他领军赢得海上霸权;美国把海权理论的创始者马汉(其实是国家海盗理论的创始者)奉为先师;中国的第一位世界航海者则在出海时是一位肩负追剿前朝政敌的使命,归航时则却只成了外交使节,在今天则被宣传为伟大的航海家和和平使者。
欧美航海英雄的背后,是成群结队的商船,汹涌澎湃的海盗,浩浩荡荡的海外开疆的征伐大军,广阔富饶的海外殖民地;中国航海先驱的背后,则是大舰队被付之一炬后冰冷的灰烬;是片帆不许下海的严令,是对海外同胞被杀的冷漠无视;是对敢于违抗海禁之人的痛剿绝杀;是汹涌波涛撞击在滩头上绝望的叹息。
雪珥先生《大国海盗:浪尖上的先锋队》,写的是“正史”大多不屑的故事。
中国历朝历代的所谓正史,写的都是皇帝如何圣明,功绩如何伟烈。
到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近代,东西方对撞在即,中国政治内耗自戕依然如故。大英帝国马嘎尔尼勋爵在率领庞大使团觐见乾隆后,以惊奇的语气写下《停滞的帝国》,而天朝面临天崩地裂竟浑然不觉。中国在近代之被西方肢解,其实包含着历史注定的政治必然,甚至地理和物理性的必然:拥有无限进取冲动的海浪波涛,当然要不断吞噬静态的岸线。可惜,中国官家的《资治通鉴》和坊间评书里,乐此不疲的永远都是宫廷内斗,权谋诈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最多不过是陆战场上的格斗拼杀。即如今天,举世推崇的仍是孔子,满口治世名言而绝无兴国大略。中国之重内治、尚空谈,根深蒂固,千秋万代。中央电视台以庄严的《百家讲坛》,汇集当代大家以开启民智,活跃国风,可惜那些登堂入室的史学家并无多少思想干货,在真理干涸的当下,虽能哗众于一时,而终无益于后世。历史上的中国没有真正的世界战略;今天的中国也没有几个真正的战略思想家。
但大陆之外,居然、幸好有一个雪珥先生,这个自谦为“历史拾荒者”的华人,在海外默默地收集、整理、加工中国历史的碎片。正是这些正史不屑的故事,包含着国运兴衰的真正秘密。《绝版甲午》如此,《国运1909》如此,眼前的这部《大国海盗:浪尖上的先锋队》亦如此。
在第一章说完“郑和舰队大阉割”后,雪珥先生发出了他的第一声质问:“他有选择吗?中国有选择吗?”随后的“东海之殇”和“逼下南洋”,我几乎听到雪珥先生急促的喘息:“这是挺进东南亚并落地生根的第一个华人武装团体,但在林道乾的背后,却是一个政治极度腐败的祖国,‘举世颠倒,故使豪杰抱不平之恨,英雄怀罔措之戚,直驱之使为盗也’。而政府却不惜联合外人,对他进行越洋追杀 ”在“林凤挑战西班牙”的那一章,雪珥先生说“这正是大航海和殖民地拓展的跑马圈地竞赛中,凭借数百年来积累下来的航海技术、海商网络及毫不逊色的军事能力,中国人本可以超越、或至少同步于西欧的海洋国家,而获得在海洋上更大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