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全球性浩劫,要从中选取一些重大的战役,用一册书就把它们反映出来,显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任何一次战役,即使规模宏大,所投入的陆海空部队数量众多,也不一定就可以编写进去。重要的是它对战争的最终进程所产生的直接影响。这里要引用奥马尔·N·布雷德利五星上将从华盛顿寄赠给我的一句忠告:“如你所知,一个规模较小而且毫不惊人的战役,可以比一个主要战役对后来的历史具有远为重大的影响。”
因此,在本书所列述的诸战役中,就有1941年初在东非进行的、几乎不为人知晓的克仑战役。只有十九个英国营和印度营,袭击一座由四十二个营的意大利和殖民地精锐部队防守的、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山地要塞,然而,这次战役的结果,却对后来整个战事的进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是英国人赢得这场胜利,那末从红海到埃及的通道就会被封锁住,英国沙漠军也就无法得到增援。在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已经长驱直入利比亚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英属北非抗德侧翼的覆灭——这一侧翼的存在是一个潜在威胁,它迫使希特勒浪费宝贵的时间入侵希腊和巴尔干半岛,从而延误了对俄国的进攻,以致惨败。如果德国想在战争中稳操胜券的话,这场轻率冒险的进攻就非得在可怕的俄罗斯冬天来临之前彻底击败红军不可。
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一直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看作是一系列急如星火的闪电战,先是西方盟国,而后是俄国,将被迅雷不及掩耳的猛击逐个打倒。而在克仑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英、印士兵,就播下了德国闪电战略失败的苦种。
同样,在一场技术近于完美的辉煌的德国闪电攻击之后,尽管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盟国大溃败的顶点,但它却意味着英国仍在战斗。而只要英国在战斗,德国人就不得不和二支无可匹敌的海上力量相抗争,也不得不和一支不断增强的、在不久之后的不列颠之战中果真左右局势的空中力量相抗争。由于世界最大工业强国美国给英国的援助日益增多,希特勒被迫转而攻打俄国;当时希特勒的军事工业还来不及开足马力,军队也还来不及完全装备好——其结局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我们将可看到,本书所记载的各次战役,都象克仑战役那样,较之任何有大批军事人员及其骇人的战争机器参加的、规模更大也更惊心动魄的冲突,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每一战役都标志着战争中的一个转折点,起初使盟国走上摆脱失败厄运的崎岖小路,进而又使它们登上通向胜利的凯旋大道。
西方盟国——英国、英联邦、美国——和苏联,可以自豪地回忆起它们战斗人员的英勇无畏。他们在欧洲、非洲、东南亚、太平洋和大西洋,粉碎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空前残酷可怕的势力。在他们英勇杀敌的历次重大战役中,反复出现某些陆海空人员的名字和部队的番号,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他们始终置身于战斗的最前列。这些人准备为着他们所认为正义的事业而誓死战斗,他们就象那些在A·E·豪斯曼的诗句中得以永垂不朽的勇士那样:
“双肩支撑着悠悠苍穹;
他们屹立着,大地的基石岿然不动;
上帝所遗弃不顾的,他们挺身捍卫,
拯救万物生灵免遭消灭摧毁。”
在着手撰写本书之前,我征求过一些军事首领们的意见,他们对我以前的著作也曾慷慨地给以帮助。其中,我特别要对下列各位表示感谢:指挥过缅甸战役的蒙巴顿伯爵;陆军元帅克劳德·奥金莱克爵士和已故的斯利姆子爵;奥马尔·N·布雷德利五星上将和雅各布·L·德弗斯中将两位美军将领;陆军中将诺里勋爵和陆军中将弗兰克·梅塞维爵士;已故的唐纳德·贝特曼少将;以及内阁办公厅史料室的迈克尔·罗伯茨准将。1944年曾指挥部队进袭法国南方的德弗斯将军,还特意请五角大楼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份战役一览表。有些英国人内疚自愧地认为敦刻尔克与其说是一个重大战役还不如说是一场奇耻大辱,他们如果得知五角大楼竟将这次战役列于该表之首,一定会感到饶有兴味。
亨利·莫尔
1972年4月
第一章敦刻尔克
1940年5月10日,晨雾从法兰西的江河上向着葱郁的草地和鲜花盛开的果园弥漫开来,预示着一个欢乐明媚的春日即将来临;就在这时,一场可怕的暴风雨猛然侵袭大地。经过了八个月的“假战争”(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随后,荚法两国虽对德宣战,但并无行动。驻扎在法德边境上的大量法军躲在钢骨水泥的工事后面按兵不动。直到次年6月德国进攻法国之前,这条战线上始终未发生任何战事,故当时有人将这种情况讽刺地称为“假战争”——译者),就在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令人宽慰地断言“希特勒已错过时机”之后五个星期,德国对西方发动了闪电进攻。
发动这场猛攻的共有一百三十六个训练有素的师,打前阵的是拥有三千辆坦克和大量装甲车群的十个装甲师,另外,还有一批又一批的重型轰炸机、俯冲轰炸机、战斗机、伞兵运输机以及满载突击队的滑翔机。纳粹德国的武装力量倾巢而出,向着法国人、英国人、比利时人和荷兰人猛扑过来。多亏同斯大林签订了和约,希特勒只需留下一些零星的部队警戒与俄国接壤的边境就够了。
德国对西方的进攻是由三个集团军发动的。B集团军二十八个师,在费多尔·冯·包克将军率领下,越过荷兰和比利时(尽管这两国都是中立国),作为希特勒进攻的右翼插入法国。A集团军四十四个师,由格德·冯·伦斯德将军指挥,在B集团军南面自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发起攻击。这一路将担任主攻。C集团军十七个师,由里特尔·冯·莱布将军率领,沿着余下的战线,即从摩泽尔河到瑞士边界向前推进。该集团军将对马奇诺防线,这个据称是历来所修筑的最完善的、并被法国人认为是无法攻破的防御系统发动钳制性进攻。此外,尚有四十一个师作为预备队。
与上述德军对峙的盟国部队有:比约特将军率领的法国第一集团军,共五十一个师,其中包括英国远征军九个师;法国第二、第三集团军,包括预备队在内共四十三个师。第一集团军驻守在从马奇诺防线北端的隆维到比利时边境,并由此直至敦刻尔克附近大海的这一段法国边界线上。在英法联防的阵地前方,比利时人和荷兰人分别有二十二个师和十个师,不过只有在遭到攻击的情况下他们才会仓促上阵。由于两国亟欲置身于战争之外,所以均未作充分的动员。至于马奇诺防线本身,法国人部署了九个师的兵力。
连同比利时、荷兰在内,盟国共有一百三十五个师与敌军攻势相抗衡。就装甲师来说,法军至少拥有六个师,二千三百辆左右的坦克,但大部分坦克装甲都很薄,火力不足,而且是一小群一小群地分散在整个战线上。英国人虽是坦克战的先驱,但此时刚完成其第一个装甲师的训练和装备,该师拥有三百二十八辆坦克,当时还在英国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