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八·一三”淞沪会战
孙大骆 [中国]
[出自《抗日战争历次失败战役的真相及其原因》] 1997
一、大战之前
二、进攻
三、防御
四、撤退
五、五十九年后的反思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十一月十二日在中国的上海,中日两国共动员了100万军队,(日本方面为30万人、飞机400架、大炮300余门、战车近400 辆、军舰近40艘。我军方面为70余万人、飞机100架、大炮近100门、战车几十辆、军舰几艘)双方进行了一场空前惨烈的生死搏斗。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顽强抗击日军达三个月之久,致使日军伤亡四万余人。战役后期,由于日军在杭州湾突然登陆打击中国军队的后背,致使中国军队集体溃退从而输掉了这次会战。同时,我军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伤亡10万人以上。本文兹在探讨和总结当年我军在此战役中失利和失误的各种原因。
一、大战之前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中日两国在我国华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从此,中日两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战争对抗。
从历史上看,日本政府在一九三七年用武力侵略我国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就推行其扩张政策的一个必然结果,而我国政府和广大民众及各个党派团体团结一致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反抗外族入侵的一个光辉传统的发扬和光大。
一九三七年七月到八月间,正当华北大地硝烟滚滚的时候,在中国华中重地──上海,也孕育着一场更大规模的生死搏斗。六年前,即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中日两国在上海曾经发生一场较大规模的战斗。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遭到我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奋勇还击。全国及上海广大民众踊跃支援我军的正义行动。日军受到我军的有力打击而不能前进一步。不得已,日军从黄浦江岸对我军的左翼做突然的登陆打击,我军便面临着危险之中。万不得已,我第十九军从上海撤退。
出于各种原因,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委屈求全地与日本政府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这个不平等的协定规定,日本政府可以在上海派驻一定数量的海军舰只和一部份的海军陆战队,而中国政府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不得派驻军队,只能由中国的保安团队和警察来此地维持地方秩序。
“一·二八”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统帅部和蒋介石就预见到了中日不免一战。为了在未来的战争期间保卫大上海和首都南京,我统帅部在其未来的作战计划上就规定了当中日战争爆发之初,我军要以优势的兵力一举攻击上海,扫荡和消灭驻扎在上海的日军海军陆战队,以防止日军利用这个桥头堡进行大规模的登陆,攻击我华东地区和我首都南京。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我国政府在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间,在上海到南京之间和上海到杭州之间构筑了大量的国防工事。其中最主要的有吴福线(苏州-福州)和锡澄线(无锡-澄江),在南京附近也构筑了两道防御工事。
在一九三六年,我统帅部还任命张治中将军为京沪警备司令,秘密主持制定未来中日战争初期的进攻上海日军据点的计划。张治中当时是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教育长,他是秘密主持这个新组建司令部的工作。在他主持制定的未来作战计划中,规定在战争刚开始时,就以优势兵力突进到上海,一举扫荡和消灭日军的据点,以防止日军利用这个桥头堡进行大规模的登陆。为此,张治中在一九三六年,就将中央军的精锐部队第36师宋希濂部、第87师王敬久部和第88师孙元良部以及炮兵笫8团和炮兵第10团秘密布防在苏福线和锡澄线附近。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张治中立即从青岛疗养地返回苏州,命令所属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同时,他请示蒋介石将第二师补充旅一团的官兵化装为上海保安团队派驻到上海的虹桥和龙华飞机场加强警戒,蒋介石同意了这个方案。当何应钦知道了这件事后,拍着张治中的肩膀说:“老兄,你这个举动可是要出大事啊!”
几天之后,何应钦的担心得到验证。
八月九日,日军海军中尉大山勇夫骑摩托车欲闯进上海虹桥机场,(日军似乎已知道了中国军队化装为保安队进驻上海)被化装的保安队士兵开枪打死。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了交涉和谈判。日方代表以此借口要求我军化装的部队撤出上海并拆除上海市区的防御工事,我军予以拒绝。
八月十一日,日军海军第三舰队驶集黄浦江及长江下游各港口,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四千余人)也进入了戒备状态,上海的形势突然紧张起来。
八月十一日下午九时,张治中在接到南京统帅部下达的进攻命令后便将早已集结好的我军第87师、第88师和炮兵第8团,第10团连夜推进到上海市区和黄浦江一线。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大规模的淞沪战役打响了!
淞沪会战示意图
淞沪会战示意图
二、进攻
八月十四日,我军向日军据点虹口和杨树浦等地进行猛烈攻击。(中途又遵照统帅部的命令中止了两次进攻)张治中决心在日军援军登陆之前拔除日军的各个据点。我军官兵士气高涨,冒着日军密集的炮火攻击前进。日军在道路上设置了坚固的障碍和坦克火力点,致使我军遭受了很大的伤亡,我军官兵不怕牺牲,仍然勇猛攻击,先后攻占了日军的多处外围据点。八月二十日,我军一度攻占了汇山码头和杨树浦租界。但是,由于日军的据点全系钢筋水泥的楼房,坚固异常,我军缺乏攻坚的重武器,日军又以及其密集的火力阻拦扫射我军,加上黄浦江面的日军兵舰以猛烈的炮火轰击我攻击部队,不得已,我军只好从汇山码头和杨树浦租界退了下来。
尽管我军没能达到预期目地,但是我军官兵的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足以让日军胆颤心惊了。请看第36师宋希濂师长的回忆:
半夜12时,攻击开始。第一营由兆丰路向汇山码头攻击前进,途中必须冲破唐山路和东熙华德路的日军防御工事。敌军躲在四五层高的楼顶上,居高临下,对我军进行俯射,阻止我军前进。相持了一个多小时,胡家骥团长下令:“不顾一切牺牲,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于是我军官兵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进行逐层争夺战。由于我军官兵视死如归,凭着英勇无畏的气概,一举冲过唐山路。胡团长身先士卒,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带领部队继续冲击。他的两个卫士,一个叫胡正林的光荣牺牲,一个叫喻感东的身上中了两弹,他自己也五处负轻伤,仍坚持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因此又连续冲过了东熙华德、百老汇路,直逼汇山码头。残余的日军支持不住,争相逃窜到外滩外白渡桥,向桥南英军投降。我军乘胜追击。但抵达汇山码头的部队,无法摧毁坚固的铁栅门,进攻受阻。胡团长首先爬上铁门,士兵相继跟进。然而由于遭到侧面日军的猛烈炮击,我军官兵许多人壮烈殉国。仅汇山码头一战、我师伤亡570余人。敌军除一部份向英军投降外,死伤也不下 400余人。
八月二十三日,情况发生了变化。我统帅部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日军第11师团在30多艘军舰的炮火掩护下,从我军左翼的狮子林和川沙口登陆,向宝山、月浦和罗店的我军阵地进行猛烈的攻击,我军只好抽调了刚刚赶到的第11师和第98师与该地的日军作激烈的争夺战,与此同时,日军第5师团从吴淞铁路码头处登陆。晚上,日军攻击蕴藻浜,被我军击退。
从此,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军从被动挨打变成了从多处对我军进行猛烈攻击,而我军则从主动攻击变成了被动地阻止和堵防多处日军的登陆后的进攻。日军的兵力愈调愈多,共登陆20余万增援部队,并携带大量的重炮和坦克装甲车,并还有几百架飞机的大力支援和几十艘军舰上重炮的火力掩护。我军呢,虽然先后抽调了70 多个师、共70余万人的部队(几占全国军队的一半)但是我军装备落后,飞机、坦克、重炮少得可怜。因此,从现代化战争的角度来讲,我军处于劣势之中,甚至可以说,处于明显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在战略策划和战术指挥方面稍有不慎,便会出现不堪设想的局面。
遗憾的是,后来的我军正是在这方面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并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八月二十三日到九月十一日,我军在罗店、月浦、宝山、吴淞等地同登陆的日军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战。陈诚担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罗卓英的第18军、胡宗南的第1军和刘和鼎的第39军在我军的左翼罗店-月浦-宝山-吴淞一带作战。张治中担任第9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正面即上海一线的作战。张发奎担任第8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几个师在浦东一线防御日军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