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代政治史》一卷,就其跨越的历史时间而言,始于公元12 世纪后半叶,迄于14 世纪中叶,前后历时近200 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前元时期(蒙古帝国)、元代前期(世祖一朝)、元代中期(成宗至宁宗诸朝)及元代后期(顺帝一朝)。其中,元代的三个阶段,又是本卷叙述的重点。就其包含的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分为三部分。即:一、重要的政治事件;二、重要的典章制度;三、重要的政治人物。三者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元代政治的概况,而以政治事件为主,典制及人物为辅。
就其主要特点而言,在简要叙述元代政治史的大前提下,作者对元代各阶段的划分、对典章制度的叙述、对政治事件的看法,以及对政治人物的评述等,都有自己的见解,谬误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及广大爱好者不吝赐教。一、元代政治概述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建立,自秦朝以后,至元朝以前,十之八九皆为汉族地主势力之所为。虽然历史上也有过一些由少数民族首领建立的帝国,如拓跋氏所建立之北魏、耶律氏所建立之辽国(一度称契丹)、完颜氏所建立之金国,其规模已相当可观,然毕竟仅仅是半壁江山。直到蒙古族崛起于漠北,成吉思汗统一诸部,建立蒙古帝国,金戈铁马,兵锋所及,攻无不克,乃横扫东西,遍及亚、欧大陆。其武功之盛,空前绝后。然观其政制、军制,却极为简略。所谓"军政合一"的万户、千户、百户等组织,以及推举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忽里台"大会,皆尚未脱离原始游牧民族部落积习的影响。
及忽必烈受命主持中原汉地之政事,逐渐理解、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统治国家的准则,即所谓的"以汉法治汉民"。元王朝的建立,乃是一重要标志。其后,忽必烈仿效前朝之规,略加变更,建年号,定官制,修都城,兴礼乐,制定了一代典章制度,终元之世,为此后诸帝所遵行,未再有重大改动。
在有元一代的重大政治事件中,对皇位的激烈争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和蒙古族的传统财产继承习惯法则密切相关的。在中原汉地,自西周以来,家族财产继承关系,即以嫡长子为主,故而宗族得以维系。而皇位的承袭,也基本上遵循这一法则。蒙古族的财产继承法则,不同于中原,一般以幼子为主,而诸长子皆分出另立门户。此外,另一重要因素,即部落联盟中的共同推举首领的"忽里台"大会遗制,也对皇位的继承产生极大影响。这种皇位继承法则方面的混乱,乃是导致皇位争夺异常激烈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元代前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问题,也在政治局势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对于北方民众而言,这种情况稍有缓和。因为自辽、金以来,数百年间,统治机构皆为少数民族首领所把持。而江南地区则不然,自北魏至辽、金的千余年间,少数民族政权的势力虽然一直希望向南扩张,但始终未能在江南站住脚跟。于是造成政治上的长期分裂,军事上的相互残杀,传统观念上的华、夷之分及强烈的敌对情绪,等等。再加上元朝政府对江南财富的大量掠夺,对民众的肆意欺压,以及其所制订的民族歧视政策,诸种因素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都使得元朝统一后的江南地区,民族矛盾极为尖锐。文天祥的大都就义,谢枋得的绝食而死,皆是这种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
在元代中后期,政治的腐败问题尤为严重。而这又与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蒙古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故而对中原及江南的汉族、契丹族、女真族等民众有着极大的戒备心理,在选拔及任用官吏方面,也必然会有突出的反映,即所谓的"四种人"之制。其中,对蒙古族和通称为"色目"的各少数民族人士,尤为重用。由此造成蒙古及色目大臣专权跋扈、横行不法的事情比比皆是,进而造成政治上的愈益腐败。对于这种情况,蒙古统治者却又百般加以包庇。政治上的腐败,更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将元王朝的腐朽统治彻底推翻。当然,由于蒙古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力量单薄,必然要利用中原的汉族地主势力为其效力,以加强统治。元初,即有北方各地的割据势力相继归顺,如河北的张柔父子、董俊父子及史天泽父子,山东的严实父子,西北的汪世显父子等等。及元朝平定江南,原南宋的朝野官僚、地主,亦相继投靠元廷,并为其效力,以此保住自己原有的利益。故而,在元朝的统治机构中,上层方面,汉族官僚只占极少数,且多无实权。而在中下层方面,则以大量的汉族官僚为主。从实质上讲,元朝帝国乃是蒙、汉及色目等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机构。
就元王朝的政治体制而言,主要沿袭的,乃是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体制。如两京之制、岁时巡幸,即是辽代四时抐钵之遗制。中书省、行中书省之制,亦循金尚书省、行尚书省之制,惟不复常设门下、尚书二省而已。怯薛宿卫之军,即源于辽之御帐亲军。侍卫亲军之名,亦源于金代。究其根源,乃因蒙古与契丹、女真等族,皆起自北疆,世代以游牧业为主,风俗相尚,又同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故易于沿袭其旧法。
纵观有元一代之政治,其可称道者,一为中央官制之简化,省去自隋唐以来之三省,而以一省代之,地方则设置行省,以理政务。此一政体,对后世影响极大,乃至明、清以还之各朝代,皆仿其制。二为宗教思想之自由发展,改变了三教为主,独尊儒学的格局,极为崇尚佛教,而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景教),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弊病,一为皇权承继制度之不完善,导致政争纷起,政变相迭,内讧纷然,甚者刀兵相向,骨肉相残。四方百姓,亦受其牵连而遭殃。二为民族歧视政策,所谓人分四等,待遇明显不同。官吏的选拔、任用采取"任人唯亲"的法则,由此而导致蒙古族及少数色目族权贵的专横不法,肆意胡为,政治愈益腐败。未几,人民反抗四起,以至于亡国。
二、前元时期的政治概况(一)成吉思汗平定草原群雄1。统一蒙古诸部公元12 世纪后半叶,在蒙古大草原上生活的众多游牧部落,开始由互相攻杀、残害的分裂过程,逐步走向联合、统一的过程。是时,势力日渐强盛的部落,根据民族、地域等关系,而相互结成强大的部落联盟,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四出征战。其中,尤以蒙古、塔塔儿、篾儿乞、克烈及乃蛮等部落联盟最强大。
在蒙古族的部落联盟中,以孛儿只斤部中的乞颜族与泰赤乌族最强盛。
他们的相互联合,足以战胜来自草原其他地方的任何挑战。而成吉思汗,即是乞颜族首领也速该的长子。他幼年丧父。不久,泰赤乌族背叛了联盟,带走了部落的大多数人和牲畜等财产。成吉思汗与母亲、弟兄们艰难地维持着生活,又时遭侵扰。从而磨炼了他铁一般的性格和机敏的头脑。
成吉思汗成年后,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乞颜部的领袖地位,并重新将乞颜部聚集在自己的麾下,然后才是统一蒙古诸部,及征服草原群雄。为此,必须得到强大后援的支持。他找到了先父也速该的老友--已经十分强大的克烈部的首领王罕,像对待父亲一样的对待他。王罕非常高兴,答应出力帮助成吉思汗重新集合起乞颜族部众。
就在成吉思汗陆续召集蒙古旧部,力量有所恢复的时候,蒙古的世仇篾儿乞部族在首领脱脱的率领下,乘机前来袭击,并抢走了他的妻子孛儿帖,使成吉思汗再度陷入困境。于是,他又不得不向王罕乞援。在王罕和札只剌部首领札木合的帮助下,成吉思汗对篾儿乞人的部落进行反击,夺回妻子,并虏获了许多妇女和儿童。经过这次战争,成吉思汗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久,又被依附于他的部众推戴为汗,并建立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侍卫军,完全听命于他,以作为他的统治工具。
曾经帮助成吉思汗战胜篾儿乞人的札木合,见到他的力量日益强大,并且两人的关系不断恶化,遂与泰赤乌部联合,共出兵3 万,前来进攻。成吉思汗得到消息,乃将自己的部众分为13 个作战集团,时称"十三翼",全力迎击来犯之敌。两军在答兰版朱思之野展开激战,成吉思汗战败,被迫退向斡难河。然而,由于札木合的残暴,使得更多的蒙古部落投到成吉思汗麾下。因此,成吉思汗的力量很快得到恢复,并且不断增长。
为了统一蒙古诸部,成吉思汗于1200 年联合王罕,共同出兵去征讨蒙古诸部中最强大的泰赤兀族。而泰赤兀人的首领沆忽阿忽出、忽邻等人,则得到了篾儿乞部首领脱脱的支持。两军相遇于斡难河边,展开激战。最后,成吉思汗战胜对手,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