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
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港:“五月花号”泊靠海湾,木制帆船,粗麻缆绳。岸边木屋散落,室内木床、木桌。屋外菜地葱绿,篱笆整齐有序,锄头、木铲落于地旁。小山坡上耸立着一块大墓碑,铭刻所有死者姓名,四周缀满野花。印第安人雕像站立一旁,活生生一幅开发美洲之图像。是年1620 年,正是中国明光宗泰昌元年。
有人云:“美国没有童年。”如与中国相比,此话似不无道理。但一国如一人,怎会无童年?不同之处只是先来后到而已。美国降世甚迟,本为大英帝国殖民地,视英为母。然,后生可畏,一二百年间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顶天立地,雄踞于世,可谓后来者居上也。
提及美国苦度之童年,不堪回首,好似襁褓中孤儿被抛至大洋彼岸。新大陆荒芜人烟,一片凄清;移民者朝不保夕,生死难卜。他们均无家族靠山,无遗产继承,回身望去,大海苍茫,只有破釜沉舟,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世代相袭之平等竞争,使强者为王。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大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言道:“持家立业,贵在经营,一味糜费,万难支撑;女的不织,男的不耕,偌大家私,转眼成空;若想致富,亲把犁锄。”
勤奋务实源于国情,亦可谓形势所迫。人无压力轻飘飘,国无压力难富强。任凭风吹雨打,双手打平天下,在美国成为天经地义之致富之路。
新土地蕴育了全新的移民大国,人口来自世界各地,各方人种一应俱全。每个民族无形中将其优秀传统、发明创造携带而入,使之水乳交融。移民聚集之地,无疑人才荟萃,又可轻取他山之石。拿来主义、寻求捷径被视为理所当然。但永远步人后尘,无异坐以待毙。新大陆人以人之长克己之短,发挥主动另辟蹊径。
移民世代风风雨雨,颠沛流离,来去不止,无从画地为牢。有道是,来者都是客,良莠不齐,无伤大雅,只道真金不怕火炼。无论国内国际,两种开放相辅相成。就国内而言,无地域鸿沟不可逾,竞争意识无孔不入,优胜劣汰渗透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工作、学习双向选择,一旦成交,不论地处何方,立即前往,故人口流动性大,令地区封锁终不可行。流动致使各地不断吐故纳新,保持活力;个人则更易新职,重整自我,最终探寻到最佳支点。随之,较高之工作效率得以保持。国际开放自不必赘言。外国移民历来乃人口增长之重要因素,更不必说产成品、原材料的进出口,以及国门开放对科学技术交流、国民经济发展之巨大促进作用。美国实可谓自降生之日起即处于国际经济循环大潮之中,因其总是吸取最新养分,才得以迅速吸收,茁壮成长,有了强盛的生命力。
在早期发展中,美国人有效地发挥了一切有利因素,又将不利因素化为动力,故国家发展迅猛异常,出现世界奇迹。国富民强本为好事,后来居上尤为难能可贵。然资本主义乃私有制至上,金钱万能,故尔虞我诈,以强凌弱,以致背离致富之本意,称霸世界则更加走向反面。曾几何时,童年的美国任欧洲大国宰割,而羽翼丰满之时,却将苦难抛至脑后,转而攫取他人土地,侵犯他人主权,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开国元勋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可惜只落得一纸空文。他们在天之灵万不会料到,由欧洲难民组成的国家今天在世上充当之角色,远比当年英、法、西等殖民大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华盛顿当初苦口婆心嘱咐,万不可卷入欧洲之争,却不知,其子孙后代早已独占鳌头,伸手五洲,充当世界之宪兵。苍天有眼,美国之成年与童年简直判若两人!
正是:时过境迁江山易,日月星辰世道移。
总序新历史演义的风采《世界列国史演义》即将问世了。
演义体,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用于文学艺术作品,这自然不难被接受,但要用于表现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著作,一般人接受起来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何以早在古代就有人力图使演义体作品朝向文艺小说方向发展,而今天也还有人在否定演义体著作的科学价值。
本丛书,还有前几年陆续出版的几套丛书,如《世界史通俗演义》、《浩劫与辉煌——第二次世界大战演义》和《世界末代皇帝演义》等,虽然都具有演义体的形式,但就其内容而言,却都是对世界通史和专门史的探讨与研究成果的体现。它们与古代的演义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从内容上说,不同于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因为后者大多采用虚构、杜撰、夸张的表现手法,作品所选取的视角、规模和风格,是由作家的形象化思维和想象决定的。同时,它们也有别于历史演义的《东周列国志》和《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等,后者虽然大体上取材于史书,但由于受到正史纪传体断代史法的影响,较少写到活动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人民大众,大多篇帼用于描写帝王将相等内部篡窃乱夺、王朝递交乃至宫闱秘闻。从形式上说,上述新作品是对旧演义体的革新。形成于明清之际的演义体,源于唐宋时期的“说书”,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以历史为创作题材的演义作品,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以通俗取胜,流传甚广,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超过了堪称高文典册的二十四史。但同时还应看到,这种演义体写史方法已不能适合现代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读者的欣赏水平。古代演义的“套路”甚多,如对昏君、清官、武打、暴动、起义等的描写,几乎同出一辙,缺乏时代及个性特征。由于遵循“慈祥领袖”的框架,像刘备、宋江这样本应颇有个性的正面人物就没有写好。古时演义还有片面追求现场热闹和表面动作性的倾向。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就不能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考问题。由于脱胎于说书话本,旧体演义生造噱头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量的“噱头”重复雷同,并时常有庸俗现象。其他还有用语八股、生癖之弊等。历史的发展是没有套路的,现在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们有谁还愿读“套路”充斥的作品呢?新历史演义在采用演义体时,大胆克服其种种不足,并借鉴西方小说之长,深刻、细致地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革新尝试也许会使演义体写史方法更加适合当代读者的欣赏口味。由于我们的演义丛书与古代演义作品有着这些不同,故可称“新历史演义”。
另一方面,我们的演义作品与纯史学即传统史学著作也有明显不同。历史的主体是人,以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还是人,其社会功能仍然作用于人。从本质上讲,历史对后人具有不可质疑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启喻性。简单地讲,这就是我们编撰新历史演义的主要思想基础,而它的种种特点无一不是从这一思想基础生发出来的。与纯史学相比,新历史演义具有如下特色。第一,写作的立场面向人。新历史演义主张史学社会化、史学大众化。
历史是群众创造的,反映历史发展、陶冶人们情操、使人增长智慧的历史著作也应该面向群众,为他们所喜闻乐见,从而使他们在轻松的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是,在中国,当前史学著作由于其形式严谨、内容枯燥、语言艰涩,使广大读者往往“望而生畏”。这样的史学著作曲高和寡,已于无可奈何之中走入“象牙之塔”。大多数此类专著仅限于同行史学工作者数十人或仅数人阅读,有的甚至仅仅限于作者评定职称之用。史家实在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们写成的著作的读者如此之少,其心血岂非是付诸东流?为了突破此种困境,新历史演义以演义的形式努力创造新的史学流派——“演义史学”,为史学研究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设新的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它以通俗的形式、生动的笔法、流畅的语言,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地再现丰富多采的人类历史,使历史从抽象的“故纸堆”变为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从而使“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写作的内容围绕人。新历史演义提出“以人带史”的命题,即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来编织历史。它不同于一般史学著作,多见事件、少见人物或多见群体、少见个体;也有别于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著作,多见人物、少见事件或多见个体、少见群体。“以人带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其一,叙述相对集中,紧紧围绕某些中心人物来进行,中心人物如若具有代表性,亦可作为叙述的对象,但不是泛论一切人。其二,人物的选择取决于历史的真实与典型性的结合。可以是帝王将相,也可以是普通劳动大众;可以是促进历史进步的正面人物,也可以是阻碍发展的反面人物。其三,记述的主题是事。以人系事,但不是因人涉事,人物是附于事件的。人与事在着墨浓淡上的规定性,也是新历史演义不同于演义小说和人物传记的主要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