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背后的故事品牌是什么?
***************
本书想要问的是:大企业家、营销专家、广告人、零售商、嗜品牌成瘾的青少年,以及反全球化人士口中,那个深不可测的专业术语——品牌——到底是什么呢?
---------------
企业识别与品牌战略(1)
---------------
全球性品牌,一直都被视为企业的印钞机。只要有正确的品牌商标,加上大笔的广告预算,那些加了糖的柠檬水、油嗞嗞的肉饼、普通的T恤与运动鞋,都可以摇身一变,脱胎换骨,以高于制造成本好几倍的价格,卖给那些容易动心、喜爱购物,甚至头脑有点简单的消费者。
但是,也有不少知名品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管理失当或产品遭到抵制。麦当劳、可口可乐、迪斯尼,以及美国的一些汽车制造商,都正在与销售额下滑和利润缩减这两大敌人苦苦缠斗。
美国知名品牌的背后,隐含的是人们对全球生活方式齐一化的害怕与期待,而且,这种齐一化是向着美国的生活方式靠拢。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全人类的品味与文化偏好,将找到最小公约数,也就是说,彼此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小。
过去,对于那些后工业化的、发展中的,以及非资本主义世界的国家来说,这些品牌除了代表可靠的品质与服务,还代表了一种融入美国生活方式的感觉;即使只是单纯的吃吃喝喝,或者享用某种商品,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解放的象征。
然而,等到人们对物质匮乏的记忆逐渐褪去,手边可动用的收入提高了,对于美国生活方式与消费形态也有了基本的认识,美国大众品牌的新鲜感以及那股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就渐渐开始消退。
现在的消费者,不再追求齐一化,向美国人看齐;相反,他们偏好自主性、多样性,以及与众不同的商品,借以表现个人品味与独特个性。在这样的趋势下,个别国家与区域的品牌重新受到青睐,包括美国也不例外,例如,孤星之州——德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反全球化人士眼中的猛兽——美国的大众品牌,在1990年代,的确有过一段黄金岁月。这个时期,正好是铁幕倒下后的十年。不过,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一些强调差异化、定位明确、管理制度完善的品牌,而且数量有增无减,前景也极为看好。一些刚开发出新品牌的日用产业,如电信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科技业,甚至一些资本设备的生产者,也加入了品牌竞争的行列。
品牌是什么?
本书想要问的是:大企业家、营销专家、广告人、零售商、嗜品牌成瘾的青少年,以及反全球化人士口中,那个深不可测的专业术语——品牌——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品牌就是产品的灵魂。品牌帮助消费者做选择,因为它代表了可靠的品质、形象与售价。如果经过适当的营销与特意的营造,品牌甚至会触发消费者心中强烈的情感认同,进而强化他们对于产品的忠诚度,而这种忠诚度,有时甚至可以持续一辈子。因此,拥有品牌的公司,必须能够掌握业务的重心,重视品牌价值,避免掉入盲目扩张,降价促销,以及唐突地进行现代化等陷阱当中。
显而易见,品牌战略成功的企业,相对于那些品牌政策混乱又无实效的产品制造商,成长比较快,获利也较为丰厚。
品牌形象根植于企业文化
请记住一点:企业在快速成长时,企业识别形象必须与公司品牌及专业上的核心价值互相协调、彼此一致。一家企业从创业之初,就可能会犯下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从公司的创始者(通常也是品牌的创造者)开始,世代接班之路很少有平顺的。那些成功传承至第三、第四,甚至第五代的上市公司,由于专业经理过于死板的官僚作风,使得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出现动摇,受雇的首席执行官和贪婪的股东对“自己本身”的忠诚度,远远大于对“公司品牌”的忠诚度。
此外,企业的合并与收购(通常是由好大喜功的高级经理所提出),通常带来的麻烦比好处还要多,因为在并购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与品牌形象将因为粗糙的多元化策略,而遭受到无可弥补的损伤。这种企划书上写得漂漂亮亮的野蛮多元化政策,带来的合并“综效”往往就是把品牌毁掉,因为品牌在合并的筹码中,往往像被当作过继的子女,弃置一旁,不得人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