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生平简介
吕思勉先生,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一八八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清光绪十年甲申二月初一)诞生于江苏常州十子街的吕氏祖居,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农历八月十六日)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
吕先生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一九○五年起开始任教,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一九○七年)、常州府中学堂(一九○七年)、南通国文专修科(一九○九年)、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一九一一年)、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一九二○年)、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二三)、上海沪江大学(一九二五年)、上海光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其中,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最久,从1926年至1951年,一直在该校任教授兼系主任。1951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光华大学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吕先生遂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先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学术史、史学史、历史研究法、史籍读法、文学史、文字学等方面写了大量的著述,其治学范围之广、规模之大、著述之丰富,在近现代史学家中是罕见的。吕先生一生写了两部通史:《白话本国史》(一九二三)和《吕著中国通史》(上册一九四○、下册一九四四),五部断代史:《先秦史》(一九四一)、《秦汉史》(一九四七)、《两晋南北朝史》(一九四八)、《隋唐五代史》(一九五九)、《吕著中国近代史》(一九九七),八部专史:《先秦学术概论》(一九三三)、《经子解题》(一九二六)、《理学纲要》(一九三一)、《宋代文学》(一九三一)、《中国制度史》(一九八五)、《中国民族史》(一九三四)、《吕著史学与史籍》(二○○二)和《文字学四种》(一九八五),三部史学论文、札记及讲稿的汇编:《论学集林》(一九八七)、《吕思勉读史札记》(一九八二)、《吕思勉遗文集》(一九九七),以及十多种教材和文史通俗读物,著述总量超过一千万。晚年体衰多病,计划中的六部断代史的最后两部《宋辽金元史》和《明清史》,已做了史料的摘录,可惜未能完稿,为史学界的一大遗憾。时至今日,他的这些著作,在港台、国外仍有多种翻印本和重印本,流传广播,影响深远。
序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后,专制政体被推翻了,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历史进步。在文化学术方面,儒学独尊的局面也相对地被打破了,因而学术思想呈现了相当活泼的景象。同时西方学术思想不断涌进,人们的思路也比较开阔,于是哲学、人文科学方面思想相对自由。当时国势危急,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于中国虎视眈眈,一再挑衅,更引起了学者的爱国保国的忧患意识。有些学者不愿参加政治活动,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专心学术,因而也做出了一些学术成果。
当时许多学者继承了清代朴学的作风,考据比较精审,析事论理,力求准确。也有些学者对于宋明理学有较多的了解,对于深邃的义理有较深的体会。自清末以来,西学东渐,西方学术传入中国,受到重视,许多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西方的治学方法,致力于中西学术的会通与融合,因而达到了学术研究的较高水平。
辛亥革命至一九四九年,史称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充满了内忧外患的时期,但是当时的学术界确实出现了很多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著作。民国时期的学术著作,有许多现在已买不到了,而实际上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东方出版社有鉴于此,计划编印一套能反映民国时代学术成果的系列文丛,搜集这段时期文史哲名著,汇为“典籍文库”,以简体字排印。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东方出版社的编辑部同志征求我的意见,并邀序于予,于是略述民国时期学术的价值,作为序言。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张岱年序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