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幕末日本与世界
18世纪中叶后,随着商业性农业不断发展和商业资本渗入农村,日本1000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农村手工业亦开始发展并逐渐脱离农业,日本国内市场扩大,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进入19世纪后,日本资本主义因素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一些先进地区,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已逐渐占了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日本封建制度的衰落和深刻的危机。尤其在1854年实行开国,1858年签订《安政5国通商条约》后,外贸的飞速发展更刺激和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从而遭到代表封建生产关系的幕府和各藩大名的抵制。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破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反动措施,打击了工场主和商人,也沉重地打击了广大的农民。由于严禁出口商品的生产,造成了市场混乱、物价飞涨的局面。物价的昂贵也促使大批下级武士破产,从而引起他们对幕府的强烈不满。
开港后物价的与年俱增,贡赋和租税的猛增,加之农业歉收与饥荒交织在一起,使广大农民陷入贫困破产的深渊,促使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不断高涨,反幕府的起义在日本各地迅猛发展。特别是在1860年后,起义的规模和频繁程度,都是历史上空前的。这些农民起义的矛头直接指向日本最高统治者德川幕府将军,称他是一切灾祸的“罪魁祸首”。在幕府征伐长州藩时,不少起义队伍提出了反对德川将军、反对“征长战争”的口号。有的农民起义更提出了村政民主化口号,并用武力捣毁了地方政府、监狱,释放囚犯,焚毁文书档案等。反对政府及其地方政权,要求政治民主、社会平等及种植和经营自由,甚至提出建立世界“第一等国家”的思想等等,是19世纪60年代农民起义的显着特征。
要求身分等级平等、生产和经营自由的豪农豪商阶层也积极参加了农民、市民的起义,并往往掌握了起义的领导权。他们在倒幕维新过程中起着在倒幕派和下层人民运动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作用。他们往往自己就是倒幕派志士,或者与倒幕派有着密切联系。在农民与市民反封建专制主义斗争的同时,日本社会上亦出现一股强烈批判封建主义的进步思潮,涌现出一批先进的思想家。他们无情抨击和深刻揭露封建的幕府体制,批判封建主义思想。
另有一批有胆略有见识的改革家。他们反对幕藩体制,直接投身于改革斗争。总之,到19世纪中叶幕府末期,幕藩体制在政治上腐朽已极,经济上干疮百孔,日本已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势之中。
在日本长达两个多世纪(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的“锁国”期间,世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19世纪40—50年代,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为了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寻求原料产地,在向东方殖民扩张时,纷纷将触角伸向日本。后起的美国其锋更锐,更讲究策略。经过充分准备后,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海军准将佩里率4艘涂黑漆的军舰组成的特遣舰队开进江户湾浦贺海面,要求日本“开国”,并以诉诸武力相威胁,史称“黑船”事件。对此,日本朝野上下惊慌失措。“一朝船舶炮声来”,“四只蒸汽船,惊醒太平梦,从此夜不能寐”。
幕府被迫屈服,只好在浦贺附近久里滨接受美国总统菲尔莫尔的亲笔国书,并约定翌年春回答其要求。佩里于7月17日率舰队离浦贺去琉球那霸。俄国闻知美国叩关消息,立即派海军中将普提亚廷为特使,于8月22日率4艘军舰开进日本长崎,要求通商和划定两国边界。
美国佩里的黑船叩关,使日本政局一片混乱,幕府一反独断专行之惯例,不仅向一直无权过问国事的天皇朝廷报告,而且将美国国书传示各大名诸侯,甚至允许各级武士自由上书,献计献策。
1854年2月13日,佩里又率7艘军舰开至江户(现东京)小柴冲,后又增加2艘军舰,以武力威胁,要求日本开国。3月8日,双方在神奈川开始谈判。明知开国将危及其统治的幕府,迫于美方压力,于3月3日与美国缔结了《日美辛善条约》,亦称《日美神奈川条约》。该条约规定:开放下田、箱馆,搭救美国漂流民,在开放港口圈定外国人“居留地”及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此后,英、俄、荷等各国纷纷仿效美国,与日本签订了内容相同的条约。日本被迫开国,锁国体制崩溃。
1858年6月,幕府由井伊直弼(1815—1860年)出任大老。他未经天皇“敕许”,即于7月29日派代表至停泊在江户湾小柴冲的美国军舰“波瓦坦”号上,与美方代表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14条,另附贸易章程7则,接着又与荷、俄、英、法签订相同条约,吏称《安政五国条约》。后来,葡萄牙等国依法炮制。依此条约,日本增开神奈川、长崎,新泻、兵库4港及大阪、江户2市通商,外国人可与日本人自由贸易,并享有治外法权。1863年,幕府又被迫承认外国有权在横滨驻军,横滨成了列强统治的“国中之国”,日本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日本帝国成立
日本开国开港后,面临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在内外危机中,日本封建营垒内部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他们的思想主要来自儒学和“国学”,有些人也接受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级武上的革新势力和出身于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在“尊王攘夷”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1867年1月,孝明天皇(1831—1867年)死,太子睦仁辛王即位,此即明治天皇(1852—1912年)。倒幕势力积极结盟并举兵。11月8、9日,明后天皇分别向萨、长藩主下达《讨幕密敕》。同月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1837—1913年)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却在大贩集结精兵,以图反扑。
萨长倒幕派,深知幕府“奉还大政”乃韬晦之汁,遂提出坚决倒幕主张。
1868年1月1日夜,天皇朝廷向萨摩、土佐、艺州、尾张和越前藩主下达命令,由5藩兵力守护禁阙。1月3日,三条实美、中山忠能、岩仓具视等公卿,以及炽仁亲王、晃亲王、纯仁亲王和德川庆胜、山内丰信等藩主,以及上述5藩藩士代表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聚集皇宫,拟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同日夜又在宫中小御所召开会议,商讨新政。在会上,岩仓具视罗列幕府的失败之举,表示德川庆喜必须辞官纳地。萨摩、艺州藩主亦支持岩仓。西乡率兵在会场周围严阵以待,以施加巨大压力。于是,会议作出令庆喜“辞官纳地”的决定和宣布“王政复古”、实行新政的“大号令”。通过这次宫廷政变,取代德川幕府的明冶天皇政权宣告成立,换言之,日本帝国于1868年开始建立了。
同月8日及13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868年1月27日,以萨长两藩兵力为主力的明治政府军5000人与前来反扑的幕府军1,5万人,在京都南部的鸟羽、伏见地区激战,幕府军败走,庆喜逃至江户,戊辰战争(1868—1869年)由此开始。政府军大举东征,迫使庆喜于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上旬,政府军平定东北地区诸藩叛乱。1869年春,政府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军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函馆五棱郭,戊辰战争结束。1868年4月6日,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发布了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约》,在6月11日,公布“政体书”,宣称“天下之权力皆归大政官”,并将“太政官之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使无偏重之患”。按此原则,天皇政权实行第一次“太政官制”。9月3日,天皇下诏改江户为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取中国《易经》中“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句中的“向明而治”,并规定从此一代天皇只用一个年号。翌年4月,天皇赴东京,事实上迁都东京。
在此前后,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实权的新政府,开始实行“维新”。“维新”即变革之意,实际上是实行一系列资本主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