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个古老的难题
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该是多么辽阔而变化无穷,无论是我们的前人,还是我们自己都没有彻底了解它。
——(法)来凯莱·戴·蒙泰涅(1533-1592)
1.1对思考的再思考
四百年前,罗马出版了一本哄动一时的书。这就是门多萨用西班牙文写的《中华大帝国史》。该书用理想化的手法,把当时的中国社会及政体描绘得完美无缺,还称道中国人"是一个沉静的和有才智的民族"。它引起了欧洲知识界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立即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固然,在今天看来,这本书对中国历史和欢会的描述并不准确,甚至有许多错误,但是它在当时引起的反响,深刻地反映了西方人发现了一种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但又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的中国文化时的那种惊愕和激动。无怪乎当时按国的大作家、哲学家米凯莱·戴·蒙泰涅在校阅该书法文版时,颇有感慨地在书边写道:"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该是多么辽阔而变化无穷,无论是我们的前人,还是我们自已都没有彻底了解它。"
时光流逝,四百年间多少历史的浪涛拍打过去了。无论是世界上,还是中国社会内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尽管如此,对于任何研究历史的人来说,中国的历史依然是令人惊异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说:"无论是我们的前人,还是我们自己都没有彻底了解它。"在有关中国历史的各种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达两、三千年之久?
中国封建社会停滞原因的探讨,是一个早就被我们前辈提出来、历史学家一代又一代曾经给以回答的问题。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其他的问题能象它那样有长远的魅力,同时能象它那样构成对历史学家的持久挑战。每一代研究者都把对中国社会的总体研究,把中西方文明的对比,以及把改造中国的理论探讨,放在这历史性的问题之下。因此,每当一个历史转折关头来临,人们总是企图用新的目光审视这一问题,以求得对本民族的历史、现状和发展的更深刻的理解。
是的,为了未来,我们必须研究过去。近一个世纪以前,普列汉诺夫在谈到历史发展的自由和必然时曾指出:"这个问题,象斯芬克斯一样向每个这样的思想家说:请你解开我这个谜,否则我便吃掉你的体系"。
今天,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原因之谜,也象斯芬克斯提出的问题一样,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面对着这个庞然大物的每一个研究者,都会深感自己的知识、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看到有关这一理论问题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几乎所有细节,早已被以往的历史学家们深思熟虑过了,其中有的已经转化为改造中国的行动。但是,只要我们对巨大的历史惯性还没有真正的认识,那么;这个问题就将一次又一次地由时代向理论家提出来。历史将迫使下一代对先辈的思考结论进行再思考。
1.2以往学说的疑难
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由于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得不到必要的变更,商品经济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就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角度,做了大量的、有益的研究,澄访了经济史上的许多问题。无疑,这种研究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我们认为,它并不一定全面。因为正是经济史的研究表明,欧洲封建领主庄园制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比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得多。中国封建社会在很早时,如汉、唐,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商品经济。唐代激国际贸易也很发达,如公元769、770年,每年仅在广州登陆的外国商舶就达四千余艘,平均每日十余艘。而当时,广州仅仅是交州、泉州、扬州、明州等著名的大港当中的一个而已。宋代,我国二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多达六个,临安是三十万余户百余万人的大城市。而欧洲,直到十四世纪事,最大的城市威尼斯、佛罗仑萨仅有九万人,一般城市如纽仑堡、奥格斯堡不过一万人左右。宋代,每年国家征收的商业都曾达二千二百万缗,约占总岁收的七分之一。近年来,国内学者还特别指出,我国封建王朝每到后期面临崩溃的时候,就会出现商业病态繁荣的现象。使历史学家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资本主义文明恰恰是从欧洲高度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和规模不大的城镇中产生,而在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资本主义文明却难以产生和发展?
近年来有些文章认为,单一的小农经济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停滞的根源,而这种单一性又主要表现为区别于欧洲农牧混合经济的单纯农产品生产,欧洲人的食品构成肉食比重大,而中国人则以吃粮食蔬菜为主。这样,从经营特色到饮食习惯,把问题推到了非常奇怪而又细小的近乎偶然的因素上了。
黑格尔曾经机智地指出;"把历史描绘成阿拉伯式的图案画当然是显得巧妙的,因为阿拉伯式的图案画上面就是大花朵长在纤细的茎上,但是,这样来解释历史是非常肤浅的"。重视经济原因完全正确,但是把重大历史现象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因素或细小的原因,这种方法本身不见得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另一种观点是分析中国封建剥削关系的残酷性,指出这种剥削制度怎样一次又一次地把农民大众推向死亡线,怎样使生产发展和积累中断,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从生产关系角度来分析历史现象,显然比单纯寻找经济因素更具有说服力。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对我国封建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特点。无疑,这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一个基础。但是,这种分析似乎也不能完全令人信服。难道欧洲的、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剥削关系没有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吗?
对比一下欧洲的农奴和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民两者的地位与生活状况,就不难看出,中国农民的境况一般说来要比欧洲农奴的好一些。欧洲封建领主对农奴的人身占有受到法律的维护,甚至对农奴的女儿也享有初夜权,农奴生活极为贫困。但我国封建社会中,特别是封建王朝的中、前期,有大量占有少量耕地的自耕农、半自耕农存在,他们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弱。即使是对奴婢,早在东汉时就有禁止私杀奴婢的诏令。北宋法律中也规定过地主不能直接制裁佃农,佃农还有退佃的权利。西汉时,若以货币为标准,中等人家是十万钱。家赀不满十万的,有时可受到免租的待遇。若不满千钱的贫家,则是国家的救济对象。当然,这些规定并不能准确表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地位和贫困的生活状况。上述对比,只不过是为了说明任何一种封建制度都是以农民(或农奴)为压榨对复,残酷性是其本身的特点。因而我们不能把这一适用于封建剥削制度的普遍特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停滞性的特殊原因。
还有一种观点,许多历史学家十分注意中国封建国家的特点——以强大的中央集权克服分散性。他们认为,这种专制主义国家组织了巨大的官僚系统,依靠政权力量推行重本抑末、闭关自守、把盐铁矿及手工业置于官办的经济政策,依靠政权力量独尊儒术对思想文化严密控制,这些政策有效地延续着封建制度,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这种学说着重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停滞性问题,并在揭示中国封建国家机器的特点及其如何发挥全面控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分析。显然,研究是深化了。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加以思考,又会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为什么世界史中绝大多数封建国家都保持着和小农经济分散性相适应的分裂割据状态,而中国封建社会却能长期确立强大统一的专制主义国家政权?人们可能舍说。这是由中国是封建地主经济所决定的。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够形成和维持封建地主经济,而欧洲却是领主庄园制经济呢?如果研究者们不想把问题归到细枝末节的因素上去的话,他们又会回到强大的政权力量对经济的作用上来。这样,持这一观点的历史学家们马上会发现,自己的研究被绞进了一张难以摆脱的因果循环论的大网之中。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研究者们想出各种办法,例如提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有势力的剥削者具有官僚、他主、商人三位一体的特点,等等。
第四种有相当影响的观点是,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剖析中国封建社会。持这一观点的同志,力图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从东西方文明对比、文明起源等方面,来解释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在国内外史学理论界一直在热烈地进行着。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也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结构的丰富多样性。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指出,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前阶级社会——原始公社制形态,是一切文明类型在其历史初期都曾出现过的。那么,为什么这种原始形态能在东方长期保存下来呢?
除了上述四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外,还有种种说法。例如说,中国封建社会是处在一个与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环境中,它东濒大洋,西隔高原,西北、北部与东北部则是高山、沙漠、草原和原始森林。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生产水平的限制下,这种地理环境可以成为对外交流的巨大障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但同样的地理条件,从西周到秦汉一千年间,中国社会结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以后的两千年历史中。因此,我们只能说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是一种外部条件。又如还有的学者从人口——土地的生态关系出发,指出一定的生产水平制约了二者的几例,造成中国封建社会一次次解体,从而形成了停滞问题。总之,在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问题时,各种观点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于是,有的学者开始怀疑这个古老的难题提得有没有意义,研究者们是否在没有谜的地方去破谜。但是,否定一个问题从来比回答一个问题容易得多,这种否定不能消除我们心中的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