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编委会主任陈昕 出版说明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重要论题与最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羟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
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利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不懈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2005年1月人的境况目录导言玛格丽特?加诺芬/1前言/1第一章人的境况/l第一节积极生活与人的境况/1 第二节 “积极生活”的术语/5 第三节永恒对不朽/9/14 第一节人:一种社会的或政治的动物/14 第二节城邦与家庭/17 第三节社会的兴起/23 第四节公共领域:共同/32 第五节私人领域:财产/39 第六节社会的和私人的/44 第七节人类活动的定位/48/60 第一节 “我们身体的劳动和我们双手的工作”/60 第二节世界的物性/68 第三节劳动和生命/70 第四节劳动与繁殖/73. 第五节财产和财富的私人性/79 第六节工作的器具与劳动分工/84 第七节一个消费者社会/9/105 第一节世界的持存/105 第二节物化/107 第三节工具性和劳动动物/111 第四节工具性和技艺人/117 第五节交换市场/121 第六节世界的恒久性及艺术品/127/137 第一节行动者在言行中的彰显/138 第二节关系网和被讲述的故事/142 第三节人类事务的脆弱性/147 第四节希腊的解救之道/151 第五节权力与显现空间/156 第六节技艺人与显现空间/163 第七节劳工运动/166 第八节制造对行动的传统取代/171 第九节行动的过程性质/179 第十节不可逆性和宽恕的力量/183 第十一节不可预见性和承诺的权力/189/199 第一节世界异化/199 第二节阿基米德点的发现/206 第三节普遍科学对自然科学/214 第四节笛卡尔式怀疑的兴起/218 第五节 内省和共同感的丧失/222 第六节思想和现代世界观/226 第七节沉思与行动的倒转/229 2目录第八节积极生活内的倒转和技艺人的胜利/233第九节技艺人的失败和幸福原则/241第十节生命作为至善/248第十一节劳动动物的胜利/252致谢/264索引/265译后记/3033导 言玛格丽特?加诺芬 由于人的被造,开端的原则才进入了世界……某个新的东西出现了,它完全不能从以前发生的事情中预测出来,这就是开端的本质。
汉娜?阿伦特是论开端的杰出理论家。她所有的书都是讲述不可预料的故事(无论是关于极权主义的奇特恐怖,还是革命的崭新开端),对人类开创新事物的能力的反思充斥在她的思考中。1958年,她的《人的境况》-书的出版,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出乎意料的东西,而四十年后,这本书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它不属于任何流派,也没有成功的模仿者,它的风格和手法始终是高度个人化的。虽然阿伦特从未试图招揽门徒和建立一个思想流派,她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者,为她的读者打开了看待世界和人类事务的新方式。她照亮被忽视的经验角落的常用方式是作出新的区分,这些区分大多是三元的,对于她的理智想象力来说,传统的两分法似乎太狭隘了。
《人的境况》充满了这样的区分: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权力、暴力和体力的区分;地球和世界的区分;财产和财富的区分,大多数区分常常是通过词源学的探索确立的,不过这些区分更倾向于以富有争议的方式挑战当代的自明之理。因为(就本书最出入意料的特色而言)她在古代希腊找到了一个阿墓米德点,站在这个立足点上,她把批判的眼光投向了我们自以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的确,她假定了我们可以从生活于两千五百年前的人的经验中,得到重要的教训,这个平静的假定本身是对现代进步信仰的挑战。对古希腊的持续引证让《人的境况》的许多读者感到困惑不解,他们发现难以理解这本书真正要做的是什么。展现在这里的是一本漫长而复杂的书,它不遵从任何既定的模式,充满着意想不到的洞见,但是缺乏一种清晰的论证结构,因此,导言中要提出的最紧迫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阿伦特真正要做的?
本书的难点和魅力都归因于她一下子做了太多的事情。很多思想线索交缠在一起,不仅仅是初次阅读难以抓住,就是反复阅读也让人惊奇。但是有一件事显然是她没有做的,就是像传统理解的那样写一种政治哲学,即提供以哲学论证支持的政治处方。习惯于那种风格的读者,通常都通过强调阿伦特对人的行动能力的解释,试图在《:人的境况》中找到类似的东西。 由于这本书带有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也易于让人们相信,她打算提出一种政治行动的乌托邦,一个新雅典。这种漫画式的作法并非毫无根据,阿伦特的确倾向于参与式民主( participatorydemocracy),从1956年短命的匈牙利革命中出现的、草根性质的公民“委员会”,到美国反越战示威游行,她都是这些突然爆发的公民活动的热情观察者。提醒我们行动能力甚至会在最不可能的形势下出现,确实是地的目的之一。但她坚决否认她作为政治思想家的任务是为未来提供一幅蓝图,或告诉人们去做什么。她拒斥“政治哲学家”的称号,证明了自柏拉图以来,所有政治哲学家所犯的错误都是忽视了政治的根本处境:政治发生在复数的人类当中,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能行动和开端启新。从如此互动中产生的结果是偶然的和不可预测的,因为“实践政治的事情,受制于多数人的同意,答案从来不在于理论考虑或某个人的意见”。
那么,本书不是政治哲学,而且的确本书相当大的篇幅都与它表面上的样子相反,与政治无关。对劳动和工作、对现代科学和经济增长的含义的长篇大论,都着眼于为政治打基础而非着眼于政治本身。甚至关于行动的讨论也只部分地与特定的政治行动有关。在本书出版后不久,阿伦特自己把妙~的境况>描述为她计划中的一部更系统的政治 2已.’耋口口哲学著作(但从未完成)的“某种绪论”。她解释说,由于“核心的政治活动是行动”,就有必要首先完成一个初步练习,目的在于阐明“行动在概念上与它通常容易混淆的其他人类活动,如劳动和工作的区别”[1]。的确,本书最鲜明的组织原则在于它对三种人类活动的现象学分析,这三种人类活动对于人之境况是根本性的:劳动,相应于人作为动物的生物生活;工作,相应于人类在地球上建造的人为对象世界;行动,相应于我们的复数性(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个体)。阿伦特认为,在哲学和宗教的优先性所塑造的理智传统中,这些活动之间的区分(和隐含在区分当中的活动等级)一直都被忽略了。然而,这本书包含的东西要远远多于现象学分析,甚至要远远多于阿伦特对传统政治哲学误解人类活动所做的批判。因为所有这些考虑都产生于她对当代事件的回应。当她在序言中说,她要做的“只不过是思考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时,她也表明了她所做的不仅仅是对人类活动的一般分析,而且是“从我们最崭新的经验和最切近的恐惧出发,重新考虑人的境况”。那么,是什么经验和恐惧?
前言一开头就是她对那些揭示了人类开端启新的能力的一个事件的反思: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阿伦特将萁描述为一个“在重要性上无可比拟,甚至比原子裂变还重要的事件”。如同在她写作本书期间发生的、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一样,这个出乎意料的事件促使她重新组织了自己的想法,但同时也支持了她已经作出的观察。 由于注意到人类力量这一惊人的展示在各方面引起的欢呼,不是某种骄傲和敬畏的体现,而是人类终于可以逃离地球的一个信号,她评论说这种“对给定的人类存在的反叛”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通过逃离地球进入太空,以及通过核技术事业的发展,人类正成功地挑战着自然的界限, 3[人的境况]而现代科学由于未能进入公众讨论的视野,就对政治提出了更难以回答的问题。
阿伦特的前言从这个事件接着转向了“另一个同样危险的事件”:自动化的出现。奇怪的是,这两个事件乍看之下没什么关联,自动化虽然把我们从艰苦劳动的负担下解脱出来,却在一个所有职业都被看作谋生手段的“劳动者社会”引起了失业。在本书对人类活动的现象学分析当中,这两个表面上无关的主题逐渐展开为辩证对比的关系。一方面,太空时代的来临表明人类确实可以超越自然。作为现代科学“与地球疏离”的结果,人类开端启新的能力挑战了一切自然限制,令人惊恐地打开了未来之门。另一方面,在阿伦特描绘为“与世界疏离”的发展当中,被甚至更高效的生产和消费所独霸的现代自动化社会,促使我们仅仅像受自然法则支配的动物种群那样去行为和思考自身。
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能力和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