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得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存的核心需要”,这句话来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确实,你、我还有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从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关系需求。我们渴望被关爱,渴望与他人产生牢固的友谊,我们同样渴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矛盾 亚里士多德将人称为“社会性动物”,确实有他的道理。
当然,有这种需要是一回事,是否能够有能力获得这种满足则是另一回事。这一点就像在大海中航行或在夜幕下行走一样,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获得更好的或者是更亲密的人际关系。而且,即使是那些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也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就像那个写下《草叶集》的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所说的那样:“我说不出我的脚踝怎样弯曲和我最微小的愿望来自何处,也说不出我付出友情的缘故,以及我收回友情的缘故。”
我们的观点是:如果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显然也无法知道怎么得到它。所以,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则:需要达到某种结果,就首先要了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或者条件。
下面这些看似简单的观点或者问题,隐藏着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伟大成果,探索这些观点的来龙去脉,你揭开的将是一幅幅神秘的“心理电码图”:
1.关于喜欢和不喜欢:对方接近你、喜欢你,不是因为你比其他人更优秀,而是因为你最靠近对方!
激动人心的爱情、亲密的友谊、受人欢迎的喜爱和支持 类似这样的关系似乎可遇而不可求,很多人都相信爱情是机缘,亲密的知己难找,而事业上的伙伴更是大海捞针般缥缈。但是,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图景:你与他人是否能够产生符合期望的关系,是从接近性开始的,以外表、相似性和互补性为基础,最终在关系的相互回报中得到巩固。反过来的道理也一样,如果你能够提供这些条件,那么你也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本书的第1章将详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2.关于改变他人的态度:一个人是因为某种态度产生了相应的行为,还是因为作出了某种行为,然后产生了相应的态度呢?
做父母的因为无力改变孩子而烦恼,管理人员因为改变不了员工的态度而焦虑,朋友之间因为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而产生矛盾,因态度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问题随处可见。调节或改变他人态度的秘密就隐藏在上面这个问题的背后。本书的内容将揭示:所有的态度都是可以改变的,而成功地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总是需要心理认知、心理刺激、意识唤醒、角色调节以及行为激发五个方面的策略加以综合运用。本书的第2章将深入说明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
3.关于帮助和拒绝:一个真正无私的人很难产生你需要的帮助行为,恰恰是因为“自私之心”促使对方伸出了援助之手。
你避免不了需要他人的帮助,就像这个社会中的其他人一样,我们处在一个相互帮助才能幸福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但是,当你提出一个请求或者要求时,怎样才能让别人更加积极地帮助你而不是拒绝你的请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所有的帮助行为都不是基于无私之心,寄希望于对方的责任心或者无私感是无法获得善意帮助的。相反,你必须借助于对方的“自私之心” 当然,你需要掌控足够的心理技巧。本书第3章对这方面的内容有详细的介绍。
4.关于反对和说服:当需要说服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反对意见时,你会采用怎样的策略?
我们每天要面对太多的说服,要说服一些重要的领导,让他们相信确实有必要做某项工作,要说服你手下的部门,让他们毫无反对意见地去干活,还有你的客户,说服他们接受你的方案和产品 说服的过程是一场有趣的战斗,是强有力的说服途径、语言等多个心理要素的完美结合。这方面的内容详见本书第4章。
5.关于服从与抗拒:人人都有倾向于服从他人的人格特质,而
最有效的服从总是发生在情境的引导中。
对大多数从事组织管理、社会活动的人来说,这个命题有极其特殊的意义 它意味着有效地获得大众或相关群体的认可和合作。心理学家们一次次证明了绝大多数正常的、社会适应良好的成年人会对他人的命令或看法产生服从行为。服从似乎并不是一个人格特质上的弱点,而应该是一种强大的情境力量的产生。换句话说,真正能够让他人产生服从行为的是一种情境的力量,有技巧地创造这种情境,你就能够轻易地让他们信服你 本书的第5章对此有详细的说明。
6.关于冲突的化解:冲突都是被环境诱发的,解决的方法也必须从情境调节入手。
大多数冲突的调节似乎都以失败告终,那成功的冲突调节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规则?心理学家证明,很多冲突中真正的对立目标只是核心处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问题来自对对方的动机和目标的误解。所以,化解冲突时我们应该找准核心。第6章中介绍的冲突调解和化解办法会告诉你:化解冲突不是特别难的事情,甚至有的冲突也可以变成积极的、建设性的。而所有冲突的化解必须依靠一定的手段调节情境,这些手段包括情绪上的疏导、气氛的缓和等,本书的第6章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