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师言学生人物亮相
论规矩谈技艺何为关键
跟师学习历来是学习中医临床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方式。而中医学术又有保守性、封闭性,难以授受。那么如何突破保守性与封闭性?跟师学习的要点是什么?中医临床的特色又是什
么?本回有两位贯穿全书的人物出场,对这些问题现身说法。欲知如何跟师效果最好,请看本回分解——
实习生青禾一早就来到省中医研究院的名医堂前,兴奋中又略带紧张,今天她就要开始跟师实习了。昨天在医政科听说,自己要跟的这位张老师,年轻时在原来的医院就有“小神仙”的
雅号,后来参加全省中医选拔考试,力拔头筹,于是调到省中医学院,从事医疗与教学,去年退休,被聘到这里的名医堂。那时拿到介绍信她就去挂号处,找到名医介绍栏中张老师的照片,
仔细观察。
张老师细目长眉,笔挺鼻梁下的人中深而细,双唇虽薄而棱角分明,头发一丝不乱,额头上皱纹也整齐得如同精心描画的一般。
青禾这时回想张老师的容貌,只觉得颜面淡化而线条清晰,这些线条弯曲而不柔弱,挺拔而不僵硬,有条不紊地描画出他那睿智儒雅的面庞。若给他画像,最适合的形式当推中国画里的
线描。那素描中的明暗,或国画里的渲染,已属多余。
她正想着,不觉张老师已走近,她马上迎上去:“您是张老师吧,医政科安排我跟您实习。”说着递上介绍信。张老师边接信边说:“好,好,你来吧。”
诊室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朝阳射入,满室生辉。
青禾想,看来卫生是不必打扫了,那就先给老师沏茶吧。她扫见茶几上有个宝蓝色宜兴小茶壶,一旁还有个竹筒茶叶盒,就倒了些茶叶,将壶冲满水后端过来。张老师接过茶壶说:“谢
谢:”
这时已有病人拿着病历本进来,师生二人马上接诊。
张老师问病,察舌,诊脉,开方;青禾跟着察舌,诊脉,记录,抄方。
这样,到了接近中午时,登记本上已有了十多个病人的姓名,室外已无病人候诊了。
张老师这时才腾出了感觉来品茶,随着淡绿色的碧萝春徐徐咽下,觉得香沁五脏,神清气爽。他边品茶边品味这位新来的女弟子。
只见青禾生着白晰的脸,黑亮的眼,红润的唇,透射着健美与机敏。她那白而润泽的面色,可作为《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最佳的、最直观的注解。张老师想
,以后再讲这段经文,可以青禾作为教学模特。
“你有什么感想呀?通过这半天的实习。”张老师边喝茶边问。
青禾略一思忖,答道:“老师的思路有时跟得上,有时跟不上。”
“哦,”张老师用杯盖掠着浮在茶水上的茶叶,“说说看。”
“咱中医临床分理、法、方、药。在理法的阶段,我觉得似乎还勉强跟得上——可到了方药阶段——尤其是药的阶段,好象总跟不上。心中设想的方药,总跟老师实际开出的有不小的差
距。”青禾低头翻着笔记本说,“例如这个病例……”
“方药选择涉及到规范的问题。”张老师徐徐地说。
‘规范?”青禾抬起头,“您是说——”
“如果以规范与否作为标准,来划分中医与西医,那么中医的治疗可以归入不规范的一类。”张老师看着青禾疑惑的目光,又接着说:“不过不够规范并不等同于不科学、不优秀,不意
味着落后。”
青禾虽然稍有释然,但疑惑却有增无减:“中医是门科学技术,难道还能不规范?”
“如果按技术与艺术划分,我宁可将中医划入艺术。古人早已有言:‘医诚艺也’”。
听到这,青禾更感新奇,不自觉地深吸一口气,身体前倾。“中医治病有多处与艺术相似或相同,如思维方式重在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治疗决策技巧偏于个体化
、技艺化、非物化、非规范化;开出的药方如艺术作品,有鲜明的流派或个人风格等——这些对于规范的西医是不可想象的。”
“还有鲜明的风格?”青禾对风格的第一反应就是宋词的豪放与婉约。
“当然有。”张老师说:“如经方派处方沉郁严峻,时方派处方轻灵活泼——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的中医修养,对此是体会不深的。”
“那么老师”,青禾眼光一闪:“我愿把前者比作司马太史公文,后者比作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小品。”
“此比恰当,”张老师不由得赞许青禾的悟性,“看来你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青禾有点不好意思:“是有点喜欢文学——不过听人说,这是青春病_我好象也未能免俗。”
“这俗不能免,尤其对学中医的。俗话说:‘文理不通,难作医工。’而且在观察人,描写人方面,文学与医学相通。《红楼梦》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是
作家和医家都应该达到的——好,话还回到中医治病上——你刚才说,方药阶段好象跟不上,是吧?”
“是。”
“在治法阶段,可以说还是近似规范的,只要辨证一样,并没有太多的可选择余地,不同的医者多可推得近似或相同的治法。例如数个中医同辨某病人的证为‘肝郁脾虚’,那就可能同
样推得‘疏肝扶脾’的治法。”
“是呀,好几次我设想的治法和你的都几乎一样。”青禾插言。
“分歧、不规范、个人风格就在于选方遣药阶段。”张老师接着道:“常见的是,虽然属于同一治法,但是并不意味着必然用某一方药。”——张老师略作停顿——“或者必然不用同一
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