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应该怎么做好孩子的父母,而不做他的保姆呢?
1.父母们不妨做一个“懒”父母
父母在生活中不要总是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好,你们越勤劳,他就会越懒惰,所以父母对待孩子不妨变得“懒”一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刘明的妈妈每天晚上都会给儿子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准备好,放在他的床头边。所以,刘明从来不用为自己的穿衣操心。
有一天晚上,妈妈由于加班忙到了很晚,忘了给儿子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儿子大喊道:“妈妈,我的衣服呢?你给我放在哪里了?”正在做饭的妈妈这时候才猛然想起来,昨天晚上没有给儿子准备衣服。妈妈着急地说:“妈妈做饭呢,你自己去衣柜里拿一套吧!”儿子不高兴地说:“每次都是你给我拿,我自己不知道穿哪件。”
通过这件小事,刘明的妈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此以后,她晚上再也没有给儿子准备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还告诉儿子:“妈妈有的时候很忙,所以难免会忘记,以后晚上你自己准备衣服吧!”刚开始的时候,儿子很不情愿,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以后,他慢慢地形成了自己找衣服穿的习惯。
正是由于妈妈的“懒惰”,才成就了儿子的勤快和独立。所以父母不要总是事事都为孩子做好,要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不妨变得“懒”一点儿。
2.要多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孩子只有在生活中多动手,多实践,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样孩子才能够学会独立生活。如果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安排好,那么他们就只会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一旦离开父母什么都不会做。
李超是一个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做事情的小男孩,这与爸爸妈妈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记得李超第一次自己穿鞋带是在他4岁的时候。那天,妈妈没在家,爸爸想带他出去玩,可是妈妈给他买的新鞋还没有穿上鞋带。李超拎着自己的鞋,对爸爸说:“爸爸,你给我穿鞋带吧!”爸爸并没有拿过鞋给他穿鞋带,而是把自己的鞋给了他,爸爸笑着说:“儿子,你看爸爸的鞋带是怎么穿的,你自己动手试试,爸爸等你穿好,我们一起去公园。”儿子以前从没有自己穿过鞋带,他想尝试一下,于是就高兴地答应了。
儿子模仿着爸爸的鞋带的穿法,认真地在那里一个孔一个孔地穿。半个小时过去了,儿子的鞋带终于穿好了。他拿给爸爸看,爸爸一看,穿得还不错,爸爸竖起大拇指说:“儿子你真棒!走,我们出去玩吧!”
后来,李超总是会要求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慢慢地,他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了。
爸爸在儿子要求自己帮他穿鞋带的时候,并没有帮他穿,而是借此机会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虽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是却对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平时父母一定不要放过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要学会通过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3.要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把一切事情都为他安排好,一切问题都替他解决好,那么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甚至在遇到一点儿挫折后就会不知所措。
媒体曾报道过一则新闻,说的是某市民警接到群众报警,说马路边有一个“乞丐”晕倒了。当民警们赶到那里的时候,发现这个人并不是市民描述中的乞丐模样,他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皮肤非常白,而且脸上还架着一副眼镜。民警把他带到了派出所,年轻人醒来后看见了警察,一下子就哭了起来,他说:“你们救救我吧,我找不到家了!”后来,经过他的叙述,民警才了解了他的一些基本情况和他来到这里的原因,他是一所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搭错了火车,所以才来到了这里。后来,民警赶紧联系了他的家人,让家人把他接回了家。
可想而知,这个年轻人的父母或许从他小时候就对他的生活大包大揽,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用他操心。慢慢地,他就习惯了被父母照顾的生活,一旦离开了父母,遇到问题他往往会不知所措。所以,他在搭错火车之后,沦为“乞丐”,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这个典型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后,之所以会沦为“乞丐”,主要是因为他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差,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难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年轻人天生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因为在他小时候父母总是为他安排好生活中的一切,很少给他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他才会在搭错火车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变得不知所措。读完这个报道后,各位父母都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真的是在为孩子着想,还是在“害”孩子?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教授威廉·丹蒙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处处为孩子着想,已经成了不少父母溺爱孩子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父母真的想为孩子着想的话,那就要学会只做孩子的父母,不做孩子的保姆。这样你们的孩子才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每一位父母都爱家里唯一的宝贝,但是,你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样的爱才是他们需要的,才是对他们有帮助的,才是对他们的将来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