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在上海联合召开“H型高血压研讨会”,就H型高血压这一当前中国高血压防治的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霍勇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组长雷寒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赵连友教授及孙宁玲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英贤教授等,近三十位心血管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展开学术探讨。
卢新政:H型高血压对扭转中国卒中高发现状至关重要
2008 年,我国学者开始将「伴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高血压命名为「H 型高血压」。
2015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三个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H 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H 型高血压」是中国脑中风高发的重要因素,且在中国长期未受重视。「H」一语双关,既指 Hypertension(高血压),又指 Homocysteine(同型半胱氨酸,缩写为Hcy)。
我国专家经过近 20 年的探索,于2015 年 3 月在全世界规模最大、最权威的心脏专业学术会议——美国心脏病学会上,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结果,全球医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同步在线发表,并配发了编者按。该研究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概念、中国特色、中国处方、中国获益。
卢新政教授表示:如果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推荐的治疗策略得以推广,经过4.5年,可以较单纯降压治疗额外减少约210万新发脑卒中风险,假设每1 例脑卒中发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是10万元,将直接降低我国约2100亿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
霍勇:H型高血压—在探索中砥砺前行
霍勇教授表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有60年历史,同型半胱氨酸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受到我国专家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叶酸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底物,我国人群由于长期的饮食与烹饪习惯,造成叶酸摄入不足。同时,我国人群叶酸代谢过程一种关键酶突变频率远高于西方人群。正是源于环境与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我国高血压人群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值约为14.5μmol/L,约3/4伴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10μmol/L)。
中国的临床专家和流行病学家立足本土研究,从怀疑同型半胱氨酸是脑卒中的帮凶,到确认其是心脑血管病独立风险因素,再到明确治疗切点是≥10μmol/L,最后到制定特异性、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高血压治疗方案。为高血压患者通过补充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提供充分的科学证据。霍勇教授强调,只有立足于治疗中国患者的研究才能最终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因此,未来我国会针对H型高血压开展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最终助力于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和慢病体系建设。
与会专家对H型高血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专家们认为:高血压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因素之一,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最重要的两点分别为:
1、提高血压达标率,争取让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
2、高血压危险因素防治,其中包括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这一因素。H型高血压诊治专家共识指出,H型高血压的治疗切点为≥10μmol/L。对于H型高血压标准值的界定这一目前争论较多的问题,应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论证,以科研成果为导向,促进心血管学科发展。
葛均波院士作总结发言
葛均波院士在总结时表示:在我国,以脑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H型高血压作为我国居民脑卒中高发的一大主因。应该引起专家以及社会大众的重视,H型高血压患者,需要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补充叶酸,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控制H型高血压,最终推进我国心脑血管事件拐点出现。
本次研讨会,专家们经过充分地沟通和讨论达成共识并发表立场声明,声明如下:
关于H型高血压的立场声明
2018年2月2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召开联席会议,围绕H型高血压这个当前中国高血压防治的重要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并一致通过以下声明:
1、《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体现了H型高血压的科学内涵,科学证据充分;推动H型高血压的防治,符合我国慢病防控体系建设需求。
2、我们将围绕H型高血压相关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通过更多的科研成果,丰富和完善H型高血压理论体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循证依据,最终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脑卒中防治事业发展。
3、专业的同行评议和学术论证是已经达成国际共识的解决学术争论的有效合理途径。学术争鸣不是专家对立,更不是对抗。
针对日前个别媒体对H型高血压的报道造成的误解、困惑和争议,我们呼吁业内专家积极有效行动起来,与社会各界和媒体一起,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学术争鸣环境和氛围,使医学科学研究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探索当中,鼓励科研创新,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