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生活 >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TXT下载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作者:毕诚(现代)
栏目:科普.生活
类别:古典
大小:241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概说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是指中国古代自从有家庭以来,迄至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结束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它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促进古代各类学校的产生与进步,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家庭道德观念,乃至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文化学术思想的变迁等,都产生过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长期处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和以亲子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不分的极度分散又极度专制的社会。家庭既是全家人生活的共同体和生产单位,同时也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家庭组织原则是等级森严的礼制,个体家庭始终包容在宗族或家族体系之中,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视为宗族或家族的成员,在君权和父权有机统一的家长教导和监督下,从事着一切活动。因此,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注重家教,不仅是个体家庭和家族巩固与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古人认为,“天下之本在家”(《中鉴·政体》),只有搞好家教才能“齐家”;只有通过“齐家”,才能实现“国治天下平”。而“齐家”在于“修身”,所以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把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尤其突出遵守礼制原则下的道德准则和伦理关系的行为训练,旨在传授为人处世之道以求得“家天下”的长治久安。

尽管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与性质,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了,但是,不可否认几千年的古代家庭教育积累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许多传统的家教思想和教学方法以及优秀的家教教材,对于今天的家教或许还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同时,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它,对于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方面的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这本小书,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以通俗浅显的文字和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编写而成。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及家教特点等,作了简明的介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家庭教育不仅有历史的时代性,而且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当我们阅读这本小书时,对家教的历史遗产要注意剔除其封建糟粕,并有批判的精神和阶级分析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吸取其精华。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家庭教育

第一节 家庭和家教



说起家庭,这是人们普遍使用和容易理解的名词。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习惯把以婚姻和血缘关系(包括血缘关系补充形式的收养关系)为纽带的、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生活共同体看作家庭。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有夫有妇然后有家”,认识到没有婚姻关系时,“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吕氏春秋·恃君览》),就无从组织家庭。这就是说,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关系基础之上的,并且基于这一关系发展的思想、文化、心理、情感、人伦关系也是组成家庭的重要因素。尽管婚姻关系是最基本的,后者是由前者派生的,但这两种因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彼此互相促进,以致古代家庭得以维持和家庭人伦文化关系得到进步与发展。

家庭是人类社会私有制的产物和标志。经济关系在家庭中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共同的财产关系、供养关系,夫妇关系和血缘伦理关系也就无法维持;没有共同的生产和消费关系,也难以有共同的家庭生活。每一个家庭,从组织形式上讲都是社会的细胞,它不可能孤立存在,每一个家庭的成员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然要与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各种社会联系,由此构成了一张复杂的人际关系网。这就是说,家庭关系不单包括家庭内部的婚姻和血缘关系,思想、人伦、文化、心理和情感关系、经济关系等,而且还包括家庭与社会发生的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一般说来,人际交往关系在原始形态上更多的是血缘关系的延伸,尤其在我国古代社会,这种延伸的血缘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原始氏族的遗风,亲戚关系、家族观念在血缘关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大家知道,家庭和家庭关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产物,是人类认识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的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人们为了组织、巩固和发展家庭关系,长辈就向晚辈传授有关家庭和家庭关系方面的知识,传授有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及生产方面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这样,家庭教育就随着家庭的建立而诞生了。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考察,作为私有制产物的家庭的出现,标志着阶级社会的开始。在漫长的阶级社会中,家庭教育也具有阶级的特征,反映在教育内容、目的、方式等方面,不同阶级和不同阶级中的不同等级,是存在差异的。同时,在同一等级中,由于家庭受文化、习俗、地理环境、职业、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其家庭教育也有区别。在本书中我们将根据我国古代家庭的性质与特点,来分述其家庭教育的一般概况。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等级性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增加,私有制的形成,父权父系制终于取代了母系制。所谓父权父系制,即丈夫在家庭中承担起对子女的供养任务,财产按父系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随着人口的增殖,生产力的提高,家庭成员个体的生产能力也得到增强,于是父系氏族逐渐分裂为若干由男性后裔组成的父系大家庭,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父系家庭公社。

父系大家庭,实行家长制。这个家长实际上是氏族的族长。家长负责管理整个氏族公社的一切事务,组织领导生产活动,掌握财政大权,负责氏族家庭成员的生产和生活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并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传统习俗的训练来巩固家长的统治。这种原始社会的氏族大家庭教育,只能算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萌芽状态。

在我国原始氏族公社解体,进入阶级社会后,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宗族制阶段,然后才逐步过渡到家族制。宗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氏族的遗风。《礼记·大传》说:“同姓从宗,合族属。”所谓“同姓”,就是父族的意思;所谓“从宗”,就是由同一男性始祖的族人共同构成一个生活共同体。在宗族制时期,个体家庭开始出现,但它们没有从宗族系统中游离出来,而是依附和隶属于宗族。宗族作为血缘共同体,不但有共同的宗庙、宗邑、墓地,而且有共同的财产。宗族的首领是大家长,拥有统领和管理与教育该宗族成员的绝对权力,是全宗族父系父权的集中代表。宗族的嫡长子叫宗子,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宗子之下的个体家庭的家长,依附于宗子,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宗法制度。

在宗族制时期,一宗族的成员总是聚族而居,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文化传统。宗族的家教主要由宗子负责,教育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军事、祭祀等方面。其中祭祀共同的祖先,是宗族大家庭的主要教育内容。《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为什么如此重视祭祀呢?因为尊祖祭祀活动,能强化同宗族成员之间的血缘伦理关系,以便形成同姓同德、同德同心、同心同志的社会群体心理和观念,维护宗族制和共同保卫宗族的整体利益。在宗族家长制时期,尽管存在个体家庭,但这些个体家庭的家长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是与整个宗族家长实施的教育一致的,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个体家庭的教育把宗族家长的教育落实到每个个体家庭成员,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宗族家庭的成员。

宗族制度在我国奴隶社会初期开始形成,经过夏、商两代得到发展。相传夏禹传子启,是宗法制统治阶级王位继承的宗法政治的开端。商代时,宗族制度已相当严密,宗族长统率若干分族,分族之下又有若干“类”、“丑”。所谓“类”是血缘宗族的分支,而“丑”则是包括众族属和在战争中俘虏过来的奴隶。在商代已经实行宗法,有大宗、小宗之分,因此这时的宗族家庭教育开始有比较明显的等级区别。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