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比赛中,跑者突然发生心脏骤停而猝死的意外事件并不罕见。心脏骤停极其凶险,“心源性心脏骤停救治成功率不到1%”的说法便可见一斑。
在刚刚结束的广州马拉松比赛中,一名25岁的半程跑者在终点冲刺后突然倒地,最终被成功救治,在各大媒体上引发一波接一波“真是奇迹生还”的惊叹。人们都在问:“救命奇迹”如何做到?寒冷天叠加运动因素,如何防救心脏骤停?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请来各路急诊、心内科专家,一一为您专业解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靳婷、薛冰妮(除署名外)
广马心脏骤停跑者病情稳定好转
12月10日上午9:30左右,广州马拉松赛正在进行,突然,半程赛终点传来一阵异动——一名25岁的男跑者,冲刺过终点后,一头扑倒在地,倒地之处不远,正是终点固定医疗点。
一场与“死神”抢夺生命之战打响:现场广马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发现了这名伤员,并在10多秒内组织开展现场抢救,通过实施心肺复苏、除颤等抢救措施,伤病员恢复了自主心律和呼吸。
一边现场救治,一边联系赛事应急保障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接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省二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绿色通道,开展院内抢救,准备好呼吸机、气管插管等各项急救设备器械。
11:40许,患者到院时,心肺复苏专家、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廖晓星教授已经提前抵达、等候。此时患者明显地烦躁不安、谵妄,心率快达150次/分,血氧饱和度、血压皆偏低,呈复苏后综合征状态,经过先后2次镇静药物使用,适当补液治疗,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开始慢慢苏醒。随后的头颅CT检查及血液检查,提示为典型的运动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没有脑出血、没有心梗表现。会诊转入心血管内科CCU监护治疗。
截至记者发稿时止,男跑者已经处于生命体征较为平稳的状态。省二医心内一科主任李瑜辉介绍,抵院至今对症治疗处理,虽然还没有转入普通病房,还需要在CCU监护,但在一天之内,患者状态明显比前一天稳定好转。
急救现场一个“奇怪的决定”救了他的命
对于广马跑者被成功抢救回来,人们竖着大拇指连称“奇迹”,有着多年急救经验,在网络上以“急诊夜鹰”之名爆红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王西富却认为这不是奇迹,而是“早有预谋”,即事前功夫做足之功。
作为赛事应急医疗保障团队一分子、19号移动骑行救护员的王西富称,是现场急救那“奇怪的决定”救了他。当天,跑者一倒地,不远处的广州解放军421医院急诊医生马上发现异常,上前将男子翻转过来,他还能开口讲话,面部少许擦伤,随后被搬运到担架上,上救护车,但男子迅速出现意识丧失、颜面青紫、少许抽搐,医生探查患者脉搏消失,心电监护提示室颤,随即给予除颤,开始心肺复苏。
十万火急时刻,患者已经抬上救护车、司机随时可以踩油门飙回医院,医生们做出了一个“奇怪的决定”:居然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但救护车里,却是“大动干戈”——急救医生持续进行着心肺复苏,间隔除颤4次,直到心电波形出现,患者脉搏呼吸恢复。
专家:就地除颤、就地复苏最关键
“不要急着送医院、找专家!”王西富指出,他一直关注着全国各地的城市马拉松心脏骤停急救过程的视频和过程实录,可以告诉大家的是:那些急着送医院找专家急救的心脏骤停跑者容易回天乏力,而现场就地除颤、就地复苏的跑者反而大部分成功获救。正因为紧紧抓住了心脏骤停早期急救的黄金时间,坚持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成功击退“夺命杀手”室颤,挽救了年轻人的生命。
“我们马拉松赛道的急救保障级别,已经成为比医院还要安全的地方。”王西富笑言,广州马拉松赛道布置了36辆急救车,每部急救车配置2组急诊科医护人员、两套急救设备,全程配置72部手动除颤器、50个AED移动骑行救护员,每100米就有一个医学生志愿者,赛道上还有约300多名医师跑者。人们看不见的“幕后”,更有广州急诊急救界最强大的专家指挥团。保障团队可不是临时拼凑的,赛前全套急救保障培训,科学进行急救策略指导和赛前针对性演练,25岁跑者的急救过程,也验证着急救团队完美执行了赛前急救预案。
心源性猝死99%祸起
冠心病引致的心肌梗死
心脏骤停,“很医学术语”,人们可能更常见到的是“猝死”、“心脏病发”,事实上“呼吸心跳骤停”,就是急救专家口中猝死最紧急、最危险的表现。
突然倒地,失去意识、停止呼吸和心跳,超过八成可能是心源性猝死,其次是脑出血死亡。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谭宁指出,心源性猝死,99%祸起冠心病引致的心肌梗死——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导致心肌的血液供应中断,心肌坏死,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的功能突然丧失,出现猝死。
别以为猝死这头“魔兽”离我们很远。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超过40%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在所有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总人数约54.4万人,每天因心脏性猝死的至少1000多人,每12秒就有一人因心血管意外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资料显示,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
4分钟内心肺复苏 40%可得救
运动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而生理反射、气温、生活习惯改变等三大原因,导致冬季心血管意外足足是夏天的1~2倍。万一身边有人猝死,能怎么办?
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副主任、急诊科主任李欣指出,在“黄金抢救4分钟”内以心肺复苏抢救,接近40%可挽救生命。以下为您“拆解”心肺复苏技能:
胸外按压
定位:中指对乳头,掌跟对胸
频率:100~120次/分钟
深度:5~6厘米
要点:掌跟不离胸,保持肩、肘、掌跟三点一线,以身体带动做下压动作,让胸廓充分回弹,减少停顿时间。
人工呼吸
抬被施救者下巴,使其头部后仰,充分打开气道,检查口腔有无异物,然后口对口吹气,吹气时捏紧鼻孔以胸口起伏为准。
注意事项
1.按压与呼吸的比是30:2(连续按压30次后做两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5个循环后,判断被施救者有无心跳和呼吸,有则暂停心肺复苏,无则继续心肺复苏。不愿意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可只做胸外按压。
2.呼吸心跳停止8秒后,将出现脑缺氧症状,30秒后昏迷,60秒脑细胞开始死亡,6分钟全部死亡,10分钟不可逆转死亡,医学上定义4分钟为抢救的“黄金时间”。不要光等救护车和专业急救人员,有急救常识的人在“黄金抢救4分钟”内以心肺复苏抢救,接近40%可挽救生命。
猝死的防与救
预防: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
国家统计年报资料显示,近10年来,35~64岁的中青年冠心病死亡人数明显增加,其中慢性疲劳最要命。数据上看,心肌梗死确实最多发于中老年人,但运动员、商界大亨等名人,还有IT业、媒体、医生等从业人员青壮年猝死越来越多见,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工作忙、加班多、压力大、身体疲累、精神紧张,当中1/5的人证实存在“慢性疲劳”。
心内科专家谭宁教授指出,猝死是突发意外事件,很难防,不过引致猝死的既然是冠心病,那有效的预防之道,当数消除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1.治疗控制三大疾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2.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少运动、超重或肥胖、蔬菜水果摄入少。
3.年纪越大,冠心病发病率越高,因此老人更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饮食,保持血压血糖平稳、血脂正常,避免精神紧张等。
4.医学研究会证实,冠心病可家族遗传,父母均患冠心病的子女比父母无冠心病的子女,冠心病发病率高4倍;双亲中若1人患冠心病,其子女冠心病发病率为双亲正常者2倍。建议清楚遗传因素,密切预防冠心病发病。
5.特别提醒防治抑郁症,55岁及以下的女性,如患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郁症,心脏病发作造成死亡或需要手术的可能性上升2.7倍。美国心脏协会专家组曾发表声明,正式将抑郁症像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一样列入心脏病风险因素。
预测:可做十年内心血管病发生风险预测
“体检做心电图,揪不出心脏病隐患”,谭宁教授说,除非正处发病期或者冠心病实在太严重。
如果有上述冠心病高危因素,建议做运动负荷试验,从慢跑到剧烈跑动,可监测到心脏血供是否存在问题;推荐做心脏彩超或冠脉CT,看看主动脉是否正常,有没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等;此外,采血化验心肌酶五项,也是当前判断心脏病的途径。
此外,还可到医学心内科做个专业的血管病风险预测。从你坐下来,医生就开始面诊,然后据年龄、性别、相关疾病家族史、腹部中心型肥胖程度、血压值、血脂值、血糖值、是否规律性持续性运动、有没有抽烟喝酒等,可给出一份十年内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预测。比如,20%就很高,就要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提醒:冬季锻炼不能赶早 要等温度回升
冬季要护心,预防心血管意外,心内科专家们指出,保暖与适当运动一样重要。
研究表明,温度每下降10℃,人体出于生理反射与机体代偿适应,血压会上升5mmHg。老人要注意防止体温“丢失”,脸、脖子、手、头等部位保护起来,机体调节力差的老人,甚至可以将手袖、裤筒用绳子扎起来。
冬天洗澡时间调整到气温最高的中午,或者洗浴前以浴霸等预热浴室;洗澡水温度要适宜,太冷易应激反应,太热产生大量热水汽,局部气压过低,易发生晕眩。
运动锻炼,可有效提高机体抵抗力,在寒冷的冬季,建议仍要坚持每天运动1~2小时,每周运动5次,可多做户外运动,登高、散步等。但冬天清晨气温低,不利保护心血管,最好延至9~10时太阳出来气温回升时。运动强度上,注意运动后心跳为100~120次/分钟才是正常的,不宜过于剧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