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一座大坝和一个公约的诞生
尼罗河。不仅哺育了大河两岸的土地,还激发了古埃及人非凡的灵感和创造力。沿着这条大河,他们创造了世界上辉煌的文明景象,大河两岸散落着无数宫殿和神庙。
1959年,埃及与苏丹两国商定,在阿斯旺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坝。但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修建水坝将直接威胁到努比亚遗址和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存亡。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埃及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处建筑,它是拉美西斯二世,也就是19王朝的第3位法老在位期间建造。整座神庙建在尼罗河西岸悬崖峭壁上,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巧妙地吸收和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地理、数学知识,能让阳光在每年2月21日和10月21日两次穿过长长的甬道,直接照射在寺庙内部的雕像上,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
假如阿斯旺水坝的建设者不采取行动,那么,水坝建成之日,便是神庙灭顶之时。埃及政府被迫向联合国发出拯救神庙的呼吁。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呼吁的那一刻起,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联合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动。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从此,一个影响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未来命运的世界性公约在这里诞生。大会向所有国家发出呼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精华,是极其罕见和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在它们受到威胁之前,就将应该建立一个制度,把它们保护起来。
在《世界遗产公约》中,世界遗产被明确划分成两大类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指的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受到威胁的动植物生态区;
文化遗产指的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遗址和考古地址。
公约诞生的4年之后,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了第一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并组建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各国的申报和评选工作随即展开。又过了两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向全世界公布了第一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12个遗产地。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公布的第一批遗产地名录,就好比中了世界自然文化界的诺贝尔大奖。
埃塞俄比亚,这是个拥有3000年古老传统历史的国家。在1978年公布的世界遗产第一批12个名录中,埃塞俄比亚就独占两席:西蒙国家公园和拉利贝拉石凿教堂。
传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国王拉利贝拉梦中得神的指示:“就在这里,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要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拉利贝拉笃信基督教,为了显示对上帝的虔诚,他在全国招募了5000名一流的工匠,花了24年时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高原上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于是人们就用国王的名字把这里叫做“拉利贝拉”。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基督徒心中的圣地。
公元1221年,拉利贝拉国王去世以后,这里的独石教堂一度被森林覆盖。直到1977年,人们才重新发现这一非洲大陆上的奇迹。而第二年,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教堂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