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生活 > 父母TXT下载

父母(为孩子建立精神银行)

作者:安祺(美)
栏目:科普.生活
类别:现代
大小:194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父母的自我认识
  做父母,是人类最有难度、花费最大的工作。每个年龄段,每个时期,每天的生活中,我们的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他们和树苗一样,需要固定浇水、施肥、保养、看护,需要在精神上得到及时的喂养。
  抚养一个孩子是对另一个生命的责任,是一个父母一生中最重要、最有挑战性、最困难、最紧张、最有压力也最喜悦的工作。
  ——安祺
  社会的环境变了,生活准提高了,人们有更多的机遇可以去追求。活法儿多了,于是,人也就变着法儿地活个明白,走南闯北,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一代子女则成了这场变革中最终的搭配者。他们被父母以外的人员来抚养和管理,有钱的送全托私立学校,没钱的,或不舍得钱的,被送给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代养。
  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
  ——安琪
  故事1:小张30多岁了,为了变个活法,花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等了3年多,才拿到去非洲一个小国的劳工签证。离开家时,儿子不满1周岁,留给她母亲代管。在非洲受了8年的苦,几经周折,费尽心思来到了美国,以打工为生。因为没有合法的居留身份,打工也只能打杂。我遇见她的时候,她已经9年未见过自己的亲儿子。
  又是一年春天,小张有能力回国看看,申请了短期探亲签证。在机场见到儿子的时候,很尴尬,儿子石石对她很冷淡,就像见到其他下了飞机的旅客一样。尽管爷爷奶奶,还有小张的丈夫鼓励孩子叫妈妈,石石的心硬得像块大石头。回一趟国不容易,小张跟朋友在一起每天聚会、开心,也没有什么时间放在跟孩子交流上;儿子不认她,小张也不想多费心。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小张跟儿子在一起吃饭。饭后,小张要求儿子聊聊他的生活、学校等情况,石石勉强同意。聊天中小张大谈国外的小孩如何、如何,学习条件怎样、怎样,石石却一句也没搭腔,小张无趣只好“收兵”。最后石石对小张说:“你不是我妈妈,我妈妈死了,我外婆是我妈妈……”。
  故事2:大伟今年55岁,至今单身,住在美国。他出身于上海一个大家族,他的家庭的生活方式是西式的。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小妹。大伟母亲的家庭是从30代初开始发迹的。外祖父和几个舅舅,因开工厂,做大生意,成了旧上海的百万富翁。大伟是40年代出生的,但大伟回忆,直到7、8岁才知道谁是母亲,谁是父亲。从生下来第一天,他就被送到爷爷家里跟着奶妈过。母亲是画家,父亲是外科医生,事业很忙,无空照顾孩子。虽然大伟有大量的高级玩具,但心里始终是空的,没有安全感。他感到很矛盾,他恨父母把他扔在家中,自己住其他高级住宅,但又不得不喜欢因为父母而带来的财富和高贵。大伟11岁时,妹妹出生了,父母继续忙于事业,除了把妹妹交给保姆之外,还让大伟照看妹妹。大伟除了上学,又多了一份照顾妹妹的工作,也很开心。平常放学回家,大铁门一关,无事可做,就跟妹妹玩。从1958年开始,大伟的家庭开始因政治运动而走下坡路,家里人一个个受到牵连;文革期间,不仅全家被赶出家门,所有财产一并没收,而且家庭中一些重要的成员也因这次政治运动失去了生命。因为成长中,父母没有在孩子身边照看、抚育、爱护、珍惜,因此大伟从来没有感到过被人爱的滋味儿。也就是说从来没有人在他的精神银行中存过任何备的资金。到了文化大革命,他把所有精神银行的存款都拿出来也不够应付这次人生的变故,现在已经近60岁的大伟,庆幸自己还没有变成精神分裂症患者。但是由于精神银行的破产,他每天都处在劳累、不知所措、矛盾和不安中。
  上述例子中,孩子内心因被抛弃所造成的羞辱、恼怒、挫败和不安全感可想而知,长期等待着自己父母的爱护,期待着父母的关心,却以失望而告终。像小张这样的出国“淘金”者为数很多,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像一棵长在后院里的幼苗,无人看管,任其存活,不浇水、不保养、不施肥,完全靠着外在的力量生存,而根子却严重缺乏养分,精神银行因此严重赤字,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破产”。
 
精神银行和6种主要存款(1)
  现代人的经济收入高了,银行的各种业务也繁荣起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帐户,信用户、大户、小户,等等。现在许多企业和公司,给职工在银行设立一个户头,每月薪水下来,从公司/企业直接打入帐户,省了许多手续。需要用钱时,可以到银行取,也可以从取款机拿到现金。我们很清楚,如果你用出的钱多于存进的,帐户会出超支赤字,银行会给你发出警告,大多数银行会把你的帐户封掉。
  精神银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信任、理解、诚实的存款数量的建立。这种关系可能是大人与孩子、上级与下级、丈夫与妻子、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但不是中国的关系学,那是从表面上给别人错觉,只能暂时地讨好别人,或以其他物质、金钱、权力来支撑的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精神银行是从内心发出的信任,是一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打心眼儿里感到安全、可靠的心理系数。它是通过尊重、友善、诚实、信任、守约等等,建立起来的精神账户。
  我们有时候会对某人感到发自内心的信任,觉得他们可靠;而另一种人,我们对他们就是不放心,存着戒备心理。如果一种关系是长期建立在友善、尊重、信实、诚靠的基础上,在交往(也是使用精神“款子”)时,哪怕犯些错误,说错话,做错一些事,充足的存款会及时给它弥补而不至产生任何障碍。不论我们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工作岗位中,如果风气是信实的、坦诚的,交流会很容易而且有效;如果是建立在不真实、缺乏尊重、过于计较、忽视他人、专门利己或成为了自己或其他原因出卖他人、喜欢控制、喜欢恐吓的基础上,用了不多久,精神银行就会出现赤字、“超支”等等症状,交流就无法继续下去,造成婚姻破裂、朋友分道扬镳、工作和事业无法进行、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等后果。如果这种“超支”状况越来越严重,自己仍然认识不到事情的真相,就会陷入精神的陷阱。
父母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