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集团曾经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荣耀,一度在2000年前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风光无限,如今的托普系却是千疮百孔、日薄西山,其创始人和领导者宋如华也仓皇出走美国,他留下的不仅仅是40亿元的资金“黑洞”、三家垮掉的上市公司及其数万名股民、27家软件园区的上万亩荒芜土地,还有一连串让人困惑的疑问和深刻的反思。是什么成就了宋如华和他的托普,又是什么让它走上了今天的末路?
本书两位作者通过历时多年的调查力图在历史中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宋如华,并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分析,以极富现场感的笔法,努力探求表象下的真实:托普兴衰,究竟是谁之罪?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
第一章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帝国,斜阳,归人。
2004年仓皇离境前,宋如华对到机场送行的两位下属说:"我会回来的!"回想起两年前的托普"十周年庆典"--巨资包下专机、前呼后拥、处处嘉宾助兴、觥筹交错--无限风光恍如一梦,此番一去却不知几时能归,去意彷徨的宋一时语咽,极尽凄凉。
草创时期像"水泊梁山",鼎盛时期像"太平天国",这不仅是托普也是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无法摆脱的怪圈。宋如华真的还会回来吗?托普就只是一个"死亡"样本吗?
1962年4月24日,宋如华出生在绍兴平水乡长塘头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从绍兴到他的家乡,要翻越几十里蜿蜒曲折的山路,那里茂林修竹满山遍野,还要经过池塘、小河。长塘头村位于会稽山脚下一片平缓的山坡上--山洼处有一汪碧绿的水潭--据当地懂风水的老人讲,此处山形绵延如卧龙,水潭如龙珠,是个出人物的地方。
宋如华的父亲宋金根,早年读过几年书,是村里的"文化人",担任大队会计,宋如华出生时,宋金根已有两个女儿。给儿子取名叫"如华",宋金根和妻子的想法很朴素,自然是希望儿子将来不仅有着年少如华的容颜,还有着繁花似锦的前程。
家境的贫寒并没有影响到宋如华快乐的童年。在双亲和姐姐的照料下,幼小的宋如华非常听话,不像农村一般的男孩--调皮捣蛋、下水爬树、打架斗气,在姐姐的"带领"下,宋如华还时不时帮着体弱多病的母亲做点家务事,比如送水、煮饭。
那时的中国农村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充斥了各种扭曲的激情。1960年底,各地农村陆续恢复了1958年前的合作社经济制度。
一转眼,宋如华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对其寄予厚望的父亲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再三叮嘱他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读书苦,但读出来了,就会出人头地。
正当大家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时,母亲的早逝让全家措手不及,悲伤的气氛犹如那夏天的滚滚乌云,把宋家的上空挤了个满满当当。7岁的宋如华有一种从山顶跌入谷底的压抑,他哭着闹着要妈妈,早早懂事的姐姐擦干眼泪,一把搂住他……
寒风扫树,落叶打肩。外面的风一阵比一阵紧,又一个冬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