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生活 > 不上火的生活TXT下载

不上火的生活

作者:佟彤(现代)
栏目:科普.生活
类别:现代
大小:194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序言 不“上火”=不生病

中国字中“病”字的结构,清楚地昭示了“上火”是人类难以逃脱的宿命——“病”字下的“丙”字,在天干中和“火”、“心”相对应。

选择与火相对的丙,而不是与木相对应的甲或者乙,在文字中图解疾病,可见古人眼中的病大多与上火难脱干系,疾病是各种原因“引火烧身”的结果……这个看起来通俗、感性的认识,在金元时期名医朱丹溪那里被成功地理论化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种“阳”永远大于“阴”的人体生理状态,不仅保证了运转生命的生机,也提供了人类上火的可能。怎么将这个“阳”、“气”,或者叫生机,调节到只温煦生命而不耗竭生命的程度?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创立了各种学说,只为了把握“捍卫冲和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也是本书想表达的主旨。

曾经有研究者对那些长期风餐露宿、粗茶淡饭的高僧做体检,发现那些体现常人健康的化验指标在他们身上并不合格,而他们却比指标合格者更能健康地享受天年……这个结果不能不从清素的饮食、简单的生活方式、安静的心态去解释了。而这三种要素,足以造就一种“不上火”的生活。现在的各种医学方法、保健方式也无非是想通过贴近这种状态来实现生命的延续,本书所述之种种,无非是身处俗世的我们在心仪那种淡泊境界的同时可以身体力行的事。

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小野教授,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他们渊博的学养和丰富的灵感促成了这本书的问世。而那些我在MSN中文网的“名医讲坛”中拾到的医生们的“牙慧”,是这件“百家衣”缺一不可的“碎片”,他们的经验之谈帮我把这件“衣服”裁剪成了一种健康理念的“款式”。我发现,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通过各种医疗方式,帮助大家创造一种“不上火”的生活,又以清热,解毒、疏肝、解郁、开窍、消炎、抗癌、降压、减糖、去脂等名词体现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上火是什么——上火就是正气变成了毒…

“火”是人赖以生存的生机,就像万物赖以温煦的太阳。“火”在正常状态下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气、阳气,保证着身体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转。

火力壮的人会衰老得慢,抵抗外邪的能力强,他们的免疫系统可以及时侦察到癌细胞的蛛丝马迹……但稍有异常,“火”就成了消耗元气的罪魁。所以古代医家说:“捍卫冲和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体无“火”就没了生机,而人体上火就是消耗生机。在保火和去火之间把握一个尺度,才是高明的医师和高明的保健方式——去火既势在必行,又要谨慎从事。

有经验的老中医即便是去“贼火”,降“相火”,也懂得投鼠忌器,特别是选择性质苦寒的入肾经的药物时。因为入肾经的去火药,比如黄柏、知母,会影响到人体的下丘脑——性腺这个内分泌轴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的*……而这也是影响人体正常生机的开始。

火是人体的生机

明?张景岳《类经附翼》:“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万物因为阳气而生,也因为阳气而死,不是阳气能置万物于死地,而是有阳气则能生存,无阳气就要死亡。

1.没有火力的血是死血

清?唐宗海《血证论》:“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气先脱,虽安必死。”

血是气的载体,推动血的是气,人的生命全赖于气。如果是失血但是气还在,虽然危险但还可以有生命,至少留有一线生机,血可以慢慢地长。如果是血虽然没伤,但气已经脱了,虽然看似安全,最终必死。

本书的主旨是要推崇一种“不上火”的生活,而和平、正常之火却仍是人之生命必需,不可缺的。这和平之火就是阴阳中的“阳”、气血中的“气”,它的重要性明代名医张景岳给过定论,所谓“阳来则生,阳去则死”,阳气就是人赖以生存的火力。

大约5年前,我陪发明“排毒养颜胶囊”的姜良铎博士到北京协和医院的ICU病房,去会诊一个脑出血手术后昏迷不醒的病人。姜博士是中医内科专家,擅长处理这种高烧、昏迷的危重病人。

那病人做了开颅手术,已经把脑子里出的血取了出来,但始终昏迷,高烧,神志不清。我们去的时候,他手术刀口的血迹还在,但翻在缝合线外的皮肤干枯了,变得很焦很薄,好像不是活人身上的伤疤。姜博士看了看病人状况,不乐观地摇头说:“元气不行了,没火力了,气血双虚呀!”一起会诊的协和医院主管医生有些不解:“这个病人刚刚化验的指标都还正常,并没有贫血的迹象。”姜博士指着病人的刀口和耳轮说:“就算是有血,也是死血了,身体不能用,你看这里,都干了……”就在姜博士会诊后的第三天,那个病人带着一个都没有少的血细胞去世了。

这就是中医的理论。只有血,即便血细胞一个都不少,血色素充足,指标合格,但只要没有气,血就不能被利用,人也就没有生机。就像唐宗海所说“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这个气就是人体的“火”,就是各个器官的功能,就是生命必需的能量。人活着必须有能量作保证,各个器官组织才能行使自己的功能。这就是火的作用,中医对火更正规的叫法是“元阳”、“阳气”。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上火是什么——上火就是正气变成了毒…

“元”是最初、最根本的意思,“阳”是人体的能量,元阳、阳气就是人身最根本的能量、最根本的动力,是它推动着身体各个器官机能的运转。

2.人身无火犹如天空失去太阳

《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人身之于阳气,如同天空之于太阳,人身失去阳气,寿命就不能长久了。天空有太阳才有光明。

中国文化中有“阴”和“阳”的概念,中医尤其讲究这个。“阴”是指有形的、冷的、暗的、静的东西,具体到人体,就是血、精、津等等。而“阳”是指无形的、热的、明亮的、动的,具体到身体,则是器官、组织的功能,也称为“阳气”。

在阴和阳之间,中医乃至多数中国人都更重视阳,也就是更重视人体的火力。

《素问》是中医的理论基石,其中写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意思是说,人体的阳气就相当于自然界的太阳一样重要。

明朝张景岳的比喻更加具体:“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太阳和阳气分别是自然界和人体的“主旋律”,人身无火犹如天空失去太阳。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将上火列为主攻方向,他是中医中对“火”的问题研究得最透彻的一个,算是上火理论的创建人了。他更进一步,说就像自然界的太阳总比月亮大一样,他认为人体也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意思是说,即便是正常状态下,人身的“阳”也是多于“阴”的,总是处于微微上火的状态。因为,人只要活着,就需要火力,因此人体也时刻处于被火消耗的阴虚边缘。

这个“阴常不足”的学说现在很被认同,所以中医一般会推荐年过40岁的男性适度地服用六味地黄丸这个平和的补阴药,就是考虑到连续40年火力的运转过程中对阴的耗伤。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火”,就是有阴而无阳,有血而无气,类似有米没火做不成能供身体用的熟饭。老话说“人死如灯灭”,人死后身体很快变凉,就是因为元阳耗竭了,和油尽灯枯是一个道理。

6.只补血不补火,人还会血虚

唐容川《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运血者,即是气。”

血要靠气的推动才能正常运行。

中医治疗血虚从不会单开补血药,不会只让病人吃阿胶、红枣、桂圆,也绝不相信单纯补铁如吃硫酸亚铁就能解决血虚。

单纯的补血药物和食物能使你不贫血,使你的血细胞达标、结构正常,但不能改变你的血虚状况,尽管指标正常,可就是没精神,没力气,因为你功能不行,类似有米无炊或米多火小,饭是熟不了的。

所以,即便不贫血,只要血虚,缺乏火力,仍在须补血之列。而且,补血一定要在补血药如阿胶、生地、桂圆之外加上黄芪、党参之类的补气药,这个方子才能动起来,才能使血细胞背负氧气的能力增加。中医讲究“气为血之帅”,就是说血需要有气的统率、推动才能运行周身,才能发挥作用。

中医有个著名的补血方剂名为“当归补血汤”,其中只有两味药,一味是当归(这是妇科“圣药”,补肝血作用极佳),一味就是补气的黄芪。有意思的是,虽然号称补血汤,但补气药黄芪的剂量却要5倍于补血药当归,这充分说明通过补气才能最终生血。
不上火的生活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