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生活 > 听戈说职场—野生状态TXT下载

听戈说职场—野生状态

作者:刘戈 (现代)
栏目:科普.生活
类别:现代
大小:132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迈过职场的第一道门槛

“大四一年人生百味,虚头巴脑阿谀献媚,女生无奈只能劈腿,男生无计只好行贿,家长奔波亲戚连累,送礼请客钞票浪费。领导无德大笔一挥,去到幕后锻炼体会,师哥白眼师姐诋毁,寒冬酷暑流离颠沛,月经失调胸部下垂,小便失禁肾虚加倍,亡羊补牢担心学位,为时已晚青葱年岁。”
这是战斗在找工作第一线的大四学生们中间流传的一个段子。虽然内容夸张,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焦急、茫然的心情,应聘、实习时遭遇的人间冷暖、社会百态,都在这几句话里了。
这还是去年的段子,不期而至的经济寒流让明年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比起往届的大学生,他们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同年毕业的学生,还有因为经济不景气而失去工作的师哥师姐们。一家公司的老板告诉我,他们公司最近招聘一批底薪很低的销售人员,本来以为应聘的会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结果一下子来了不少最近丢了工作的白领,而且根本不对薪酬讨价还价,而在以前,他们以这样的薪酬根本招不到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熟手。结果显而易见,大学生在这样的竞争对手面前很难取胜。
找工作是独生子女们二十多年来受到的家庭关爱、培养、迁就、纵容的一个了结,他们必须一起来面对一次从未有过的严酷考试 ——找工作。相比而言,几年前的高考更像是一次小测验,你知道考哪几门功课,大概有什么内容,也大体知道自己能考到什么程度,而这一次,更多的人不会知道被谁考、考什么、怎么考,能够考到什么水平。
从 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突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始于 1999年的大学扩招,在四年后一下子向市场多提供了数百万大学生,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用“天之骄子”这个词来形容大学生了。
我们来看这两组数据,1966年全国出生人口两千五百万,这一年出生的人如果念到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年龄是二十二 岁,也就是 1988年毕业,这一年的大学毕业生是三十万。而1986年出生人口两千二百万,二十二年后同样念到本科毕业,2008年,大学毕业生是六百多万。也就是说二十年时间,大学生在同龄人口中的比例上升了二十几倍。
也就是说,在 2003年,中国的大学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扩招带来的问题是教育质量的下降,我甚至听说那几年有体育老师、数学老师转行教传媒的。
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怨到大学扩招头上,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没有什么不对,相对十三亿人口的基数,每年几百万毕业生怎么都不算多。也不能怨大学生都想在大城市工作不愿意到基层,谁不愿意待在又富裕、又热闹、机会又多的地方?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专家们,老少边穷的地方你怎么不去?关键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不能够吸收这么多集中供应的大学生。这样的结构性问题在一两年内很难解决。
从宏观的角度讲,大学生就业难在最近的几年,本质上是一道无解的难题。但就每一个找工作的大学生个体来说,最本质的问题依然是在每一个岗位上的竞争力问题。据我给亲戚朋友的孩子介绍工作的经验看,真正找不到工作的,主要是普通和民办大学的文科生和女生,这两个群体又互相叠加 ——文科专业的女生比例要比工科高得多。而名校和大部分的工科学生以及大部分的高职生、大专生比较好找工作。
就拿传媒类专业来说,权威部门发表的《中国就业蓝皮书》提供的数据表明供求关系接近 8:1,也就是说那些四年前抱着成为一名记者、编辑、主持人的梦想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有机会进入媒体工作。另外还会有一些改了就业取向的理工科的学生来抢这本来就不多的饭碗,而一个文科生基本没有能力去抢理工科的职位。这样,对于很多学生来讲,跨入职场门槛的第一份工作就要痛苦地和自己曾经的理想说再见。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社会经济转型的牺牲者,你碰巧成为其中的一员,除了面对没有其他的办法。怎么面对?我试着开一些“药方”。
首先,不要为了逃避眼前的困难去考研究生和公务员,适合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的都是不愁找工作的人,如果你连找到一份工作都困难,以前也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再反过头来临时抱佛脚,只能是给人当分母,瞎耽误工夫。
其次,如果家乡在中小城市,千万别回去,除非你的父母有本事给你谋个公务员或者教师之类的稳定工作。一定要在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死扛,虽然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但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大多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况且,你第一份工作的目的除了养活自己,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本领,获得跳槽的资本,和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相比,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才可能给你提供这样的机会。
第三,就是老生常谈的心态问题了。你要记住,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大学生的起薪就相对越低。大学生一毕业就鲤鱼跳龙门是低收入国家的特点。在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起薪敌不过普通建筑工人是常态而不是个案。受过大学教育的好处是,在几年以后你会比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有更多的成长机会。这种差别需要用时间来凸现。
坚守大城市,不固守专业,找一份哪怕是最难以接受的工作先干着,只要你在做着一份工作,你就在成长,这种成长的速度会让你自己都觉得吃惊。三年以后你就自然获得了挑选雇主的权利。在整个人生的旅途中,三年一点都不长,这个门槛迈过去,海阔天空。三年以后,每一个接受过市场洗礼的大学生都是抢手的人才,不信我们打赌。


考公务员未必是好出路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隋朝基本不值一提,这个短暂的王朝留给后人的记忆不多,对后来产生持续影响的大概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开凿了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另外一个就是创立了科举制度。从那个时候开始,读书人有了最理想也基本上是唯一的职业发展通道 ——做官。因为科举,中国诞生了世界上最稳定的文官制度,同时也制造了诸如张生与崔莺莺、梁山伯与祝英台、范进中举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科举制度的最大好处在于让知识精英拥有了进入国家管理机构的可能性,而且在相当大程度上给予了普通民众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统治阶层的世袭制。这样,皇族的权力和知识精英的智慧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的统治基础。在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室的前言里有这样的表达:在中国过去的一千多年,知识精英进入统治阶层参与国家管理成为一种传统,从而让中国的文明一直得以延续。
在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诞生之前,中国人的确找到并且一直实践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管理模式,进而缔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帝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其中科举制度功不可没。
年中央国家机关及直属机构的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后,据统计,一百万“生员”将争夺一万三千多个公务员职位。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即将毕业和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尽管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公务员考试和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是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的。
从考试内容上来说,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内容和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如出一辙 ——纸面上的治国方略。求得稳定、有社会威望并且能够掌握权力的职位都是他们参加考试的目的。还有一点最明显的共同之处是——竞争的白热化。
一个让人惊诧的现实是,近年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每年以近 50%的速度增长,已经全面超过考研的队伍,而国家推出的公务员职位数量却仅仅维持在个位数的增长水平。考公务员的队伍被戏称为“考碗族”,围绕“考碗族”已经诞生了一个类似于托福考试、研究生考试的巨大产业链,每年产生的 GDP至少数十亿人民币。从发展势头上分析,这样发展下去,公务员考试很有可能像中国古代的科举一样,成为和平时代社会的核心事件。
在杭州,有个不是很主流的景点,叫万松书院,在西湖东南方向的山上,现在这个地方的名气来自于定期举办的万人相亲会。为子女的婚姻瞎操心的父母们聚在这里,以儿女的代理人身份寻找姻缘机会。相亲会诞生在这里的缘起是因为这里是传说中梁山伯和祝英台一起读书的地方,因此这个地方被看做是一个可以诞生爱情和姻缘的宝地。中国人在很多方面牵强的联想会制造很多不可思议的怪象,要是因这里有梁祝的爱情背景便可以更容易促成姻缘,那这姻缘的下场岂不是投坟化蝶?前些年还听说一帮脑子进水的人撺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要在华清池打造出来一个中国爱情节。你让谁来参加?公公和儿媳妇一起来?
我来万松书院本来是瞻仰缅怀这段伟大爱情的,结果在书院看到的主要内容却是一个科举制度展览馆,毕竟梁祝的故事只是传说,而书院和科举之间的关系却是有据可考的。看完展览我搞明白了,原来这书院就是一个“公务员考前辅导班”,只不过这辅导班要上三年之久。
院子里有一棵大榕树,传说赶考之前,生员们都会把自己及第的梦想写在纸条上,绑上一块小石头往树上扔,纸条挂得越高说明考中的机会越大。寒窗苦读三年,真正能考上举人直接做官的总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学子的命运是回乡办个私学,以帮乡邻写个书信啥的维生。
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应当相当于科举的殿试了,中了就是进士。但一百个参加考试的人只有一个有被录取的可能性,与投入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不成比例。从投资的角度说这件事,基本相当于用买股票的资金量来买彩票 ——投入产出比虽然仍然是正相关,但盲目性显而易见。尽管全国人民都是这次考试的间接受益者,因为将有这么多通过考试 ——这种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最公平合理的途径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公务员队伍中来,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但我还是为一百万青年精英花费掉的巨量时间而惋惜。
不可否认,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公务员可见的种种好处,让考公务员的行为看上去的确是一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理性选择。但如果我们把一生作为职业选择的考量依据的话,这里的理性成分就要打个折扣。
你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是一个可以让你得到锻炼、学到东西的地方。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当时让我心里震动了一下:其实,我们是为自己的履历表活着。五年以后,当你在机关里升职无望的时候,你想想,你的履历和一个在商战中打拼了五年的白领谁更有竞争力?当然你很可能有成为一名处长的能力和机会,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那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在迈向商业社会的今天,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角度来看,未来处长的职位肯定不会更多,但商业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无限的。
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公务员都是优秀人才在企业、学术机构后的第三选择,而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的路上。
听戈说职场—野生状态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